您好,欢迎来到东饰资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社会

来源:东饰资讯网

#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

读从《遇见未知的自己》到《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01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这本书,结识在三年前,“亲爱的,外面没有谁,只有你自己。”是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姐姐常说的一句话。很容易就触动了我的心。

作者张德芬在书中以白领丽人若菱的感情、工作中遇到的迷茫与不惑起笔,从她偶然得到老人的无私帮助,一次又一次的对话,解开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表达出作者自己对人生课题与乱套的理解。

与主人公相比,此时的我正好也是诸多迷惑,当然我没有感情上的迷茫,我收获了刚刚好的感情,经营着幸福的婚姻,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儿,家庭的美满让我更多的时候都是平和、喜悦、充满爱的。但我有追求、爱好与工作的迷茫,对未来的不可把握感经常让我找不到方向。

我没有遇到智慧的老人,只有靠近书本,希望通过读书能解决我遇到的迷茫。但似乎效果还没有那么理想,读得多了,虽然懂了一些,但恐慌感却与日俱増,是一种知识的恐慌,一种本领的恐慌。到底我能做什么?似乎什么都懂了一点点,但从深度上来说,却什么都还做不太好。希望读更多点的书能解决吧!

02

于是我再翻开《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这是习总书记多次推荐的一本书,知行合一也是对于我们党员的基本要求。但知行合一的“知”,不是我们以为的“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03

从小女人到男子汉,从家庭主妇到国家栋梁,我们新一代中国女性似乎都已是半边天,我们除了家庭,更多属于社会,我们一样承担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也一样读这样全部是写男人的书籍与故事。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让我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让我明白了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情,或讨厌某个人某个事物,其实都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和需要。它教会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会当我产生不好的情绪时,要往内看,看看自己是否是没有去接纳臣服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让自己在困境中不再纠结。它告诉我“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我们要明白,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04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是度阴山所著,书中的王阳明是一个真实的人吗?从天才少年、高干子弟王阳明,到如何大起大落,再到不忘追求真理,最后“功成名就”,创立“心学”。他的经历非常的引人入胜,我来整理一下哦: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以下借鉴书友整理的内容哦。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天赋,化解人心、虚实结合、各个击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被土匪占领过区域的百姓自此视王阳明为神明。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在没有后备力量支撑的情况下,用35天时间将朱宸濠活捉,这又是一项军事上的奇迹,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做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诉他,即使没有命令,也必须要做这件事,不然生灵涂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对王阳明有过一段时间的赏识,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次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6年,54岁的他辞官,开始在家乡讲学。1528年,身体极度衰弱的王阳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广西剿匪,虽然他所到之处,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神话延续,不过,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按照现代医学,他应该换上了肺癌,最终,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05

读这本书,有几个关键词不得不说。以下为摘抄内容整理哦!

一是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朱子理学的不同,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内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鸭为例,解释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学家来格烤鸭,那会研究鸭子怎么做,什么样的鸭子最适合靠,放什么调料最合适,哪块肉最好吃等等,理学家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美食家,成为饲养专家,成为顶级厨师,高度再拔高点,就是要吃好的烤鸭不容易,要很多步骤,要花很多心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心学家不同,吃烤鸭,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洒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们心里就有良知,比如看见一个小孩从高楼坠下,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接住,而高楼掉下一个冰箱,我们第一个念头是赶紧跑,强盗也有良知,因为你叫他强盗他不高兴,这就是良知。心学讲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行动,有了良知不够,要去实践它,就像王阳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觉得对的事,即使没有旨意,他也会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欲,对人性产生了很多的禁锢,心学也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从修行上来讲的,对人欲的解释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饭,要结婚,要生孩子,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还要贪恋的,那是物欲,是私欲,就要克制,怎么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的做法,一是善护念,有好的念头留住,坏的念头摒弃,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动,并拿这一点和佛教做了对比。

四是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学成熟的标志,是心学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最深处(或是佛家说的本体)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被现实的很多物欲蒙蔽了,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是存在,乌云飘走了,阳光还会普照大地,但物欲太多了,乌云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难重现天日。要崇尚心学,实践心学,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也是对自己心学的一个总结,说到四句偈就让我想起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06

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

人是社会人,所以要读社会书。我喜欢秋瑾女士的诗“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小女子处理好自己的感情与理想,生活与工作,一样也是可以报效国家的。带女儿的人,尤其不要只让女儿满足于幸福的小日子,而应该把眼光投到更广阔的世界。所以请好好的读书,多多的看世界。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