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课堂:古代散文与古代骈文(下)

来源:东饰资讯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对“骈”的解释:“骈,驾二马也。”意为二马并驾一车,引申为文字对仗工整,也就是对偶的意思。古人把对仗整齐的文章称为“骈文”,与不讲究对仗的“散文”相对。

探究骈文的起源,会发现先秦时期的散文当中就已经出现了骈俪的成分,比如《道德经》、《论语》、《庄子》等诸子散文中就有很多对偶的句子。

到了汉代,汉赋和汉代政论文中对偶的成分进一步增多,如贾谊的《过秦论》和晃错的《言兵事疏》、《论贵粟疏》,有的段落全是骈句,有的骈散相间。

汉魏之际,骈文趋于定型,文风也受时代影响而显得慷慨悲凉,清远洒脱。曹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是这个时期有名的骈文家,代表作有《与朝歌令吴质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为袁绍檄豫州》等。

晋代是骈文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代,骈文的体式也迅速扩展到颂、议、碑、书、诔、策等多种文体。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刘琨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是这一时期的骈文名篇。

南北朝时期,骈文进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在句式上不仅讲究对偶,而且将偶句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加以研究。代表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北山移文》、《与宋元思书》、《哀江南赋序》等。

由隋至初唐时期,骈文一方面沿袭南北朝的风格,另一方面则向着律化的方向发展,即更加注意对仗,在词性、平仄等方面更为讲究。“初唐四杰”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等,都是骈文中的名篇。

盛唐时期,骈文开始出现散化倾向,骈散结合,追求流利平易,少使用典故,着力于一种浑融自然又不失雍容大度的风格,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复古,反对骈俪文风,导致了古文(散文)和骈文的长期对峙。晚唐以后,以李商隐等人为代表的骈文家又占据了上风,创作出许多骈文佳作。

宋代以后,骈文作为一种与散文相对应的文学样式,时而蓬勃发展,时而受到压制,并在清代再一次走向繁荣,涌现出陈维崧、洪亮吉、汪中、李兆洛等骈文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