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触发 写作的源泉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中午写了一篇秋天的公园,到了下午再想写些什么的时候竟然发现找不到什么可写的,无奈之下只能去看书了。

没想到读《文心》的时候竟然正好说到这块。

书上说:“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又说:“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的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

犹记得中学写作文的时候,那时候每到写作文,必定人手一本《读者》,大家都在抄,老师也不管,结果是有的人抄的好,有的人抄的烂,有的甚至文不对题,但总有几个人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这应该是抄出了所谓的“新意”了吧。

继续往下读,“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原来自己上午写的文章就是因为触发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才写出来的,人们总说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可是同样是看书,同样是碰到了一个场景,为什么你的感触和别人的感触是不一样的呢?

如果是一样的,那写出来的文章不就是一个意思了吗?(这样回答不知道会不会被打哭)

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缘故吧,同样长在一片森林的树木,有高有矮,同样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性格迥异,同样的,每个人的学识不同,修养不同,价值观不同,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触发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了。

烧水喝茶,华罗庚写出了《统筹方法》,而李清照却写出了“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这样的诗句。

无锡高架垮塌,有的写出“无锡高架桥坍塌,工程几你用22个月”,有的写出“不超载,就亏钱的畸形货运生态”,有的写出“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原因出布调查”的文章,你看,甚至工作的职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原来,写作真的是有秘笈的!

推荐想学写作的你们读读这本《文心:不一样的国文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