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书院(成都)为什么要去泰国?
柏杨曾经评价过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便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地不容!”
说的是谁?
说的是至今仍然生活在以泰北美斯乐为中心、俗称“金三角”地区的、在49年之后流落异国的原国民党93师残部的几万人。
他们,被称为“异域孤军”。
他们,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地惨烈的内战的牺牲品,是民族心底永远的创伤。
80年代中期,大陆流行张明敏、侯德健等港台歌手的歌曲,其中有一首《美斯乐》,当时不知道歌词意义,现在明白了:
在遥远的中南半岛
有几个小小的村落
有一群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流落的中华儿女
在别人的土地上日子难过
饱受战争的折磨
关心她,美斯乐
看我们该作些什么
帮助她,美斯乐
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
当年,罗大佑近乎痛不欲生的《大地的孩子》《亚细亚的孤儿》,说的也是他们。
明伦书院(成都)为什么要去泰国?
11月,“寻梦小城故事,探访异域孤军”,成都明伦书院启程泰北,在所谓“泰北玫瑰”——清迈——短暂停留之后,将组织自驾,奔赴金三角地区,去探访生活在这里的同胞,去关注他们60多年来苦难奋斗的历史,去听取同文同种的这群人对于故国的真切思念,更要带去我们——一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骨肉乡亲——对于60多年前那场“兄弟阋于墙”的战争的反思,表达我们日渐中正和宽厚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的呻吟的回应和支持。
明伦书院(成都)为什么要去泰国?
二十世纪,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古典主义宣告终结的世纪,是一个人类所有劣根性全面爆发和清算的世纪,是一个东西方不约而同地走投无路、悬崖勒马的世纪。
战争,是人类的狂妄、无知和贪婪、嗔恨等交织在一起得不到正常发泄而必然采取的铤而走险,是我们尚处于蒙昧和无明的时候自以为凭借诉诸武力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孤注一掷,也是自相残杀之后一切归零并进一步唤醒仇恨和敌意的不断轮回。
没有任何一个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会喜爱战争,但战争的阴影和战争持续带来的创伤却挥之不去,反复提醒我们,人类并没有从过去的苦难中汲取教训,往往会更加变本加厉地研发和使用更精准更大破坏力的武器投入下一场战争,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美化和歌颂穷兵黩武之辈。
无论借用什么名号,挥舞何种信仰的大旗,组织青年,绑架人民,主动发动以消灭不同意见、信仰、政见、主义的“敌人”为目的的战争,都是可耻的暴行,都是践踏生命、侮辱文明的恶政,都是对人之为人、文明艰难积累和前进的背叛和戕害。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的辛酸之言,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带来的是民族之间难以弥补的心灵伤痕,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数次上演的背叛、出卖、算计、利用而铭刻在记忆深处的质疑和绝望。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战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没有从本质上彻底解决矛盾冲突的可能,更不会带来人类持久的和平与繁荣。面对失败者,所谓胜利的一方应该做的是检讨,是反思,是痛定思痛,是用自己真诚的言行为自己亲手杀死的灵魂合上不甘的双眼。
记得有一次刘伯承元帅的儿子询问父亲,为什么迟迟不动手写淮海战役的回忆录,元帅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站在窗前,凝望着生机盎然的世界,半晌才沉重地说了一句:“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有什么好写的!”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有这样几句话“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刘伯承元帅,以“慈”掌兵、用兵,是真正的元帅,拥有真正懂得战争规则和总结文武之“道”的军魂!
龙应台先生在2009年出版了她的一部重要纪实著作,《大江大海1949》,以一个“失败者”的后代的视角,力图还原60年前那场内战,解构那场战争。她认为,流离迁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它里头还有国家或集体这个机器,战争是国家或集体机器决定的,大部分的人热血奔腾投入其中,是不会去冷静地思索、追问“何以致之”这个根底问题的。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权力主导历史诠释,人们也往往没有机会去追究,战争为个人真正带来了什么,为民族又真正创造了什么。
“如果暂时抛开意识型态、政治角力、权力斗争的种种制约,如果我们能够把历史落在最根本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本质上去看,很多解释,会不会很不一样?”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能读懂敌人深藏的历史,在他的生命里看见他的悲伤和痛苦,所有的仇视都会被卸下了。”
我相信,如果你看见敌人的伤口,你就不会拿起枪来对着他。
明伦书院(成都)为什么要去泰国?
让我们重温龙应台先生在《大江大海1949》里的一段名言吧:“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和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明伦书院(成都)为什么要去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