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幅图。这样的文字,没有前因、后果、没有明确对象,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即“讨厌、感激”,但是传达的这种情绪却非常容易引起共鸣,人人见到都会往自己身上安,回想自己曾遇到什么笨蛋、遇到什么聪明人……这是典型的鸡汤文。
不禁有一些疑问,比如:
纠正?谁来纠正?
纠正的一方以什么作为依据而去纠正“笨蛋或聪明人”?
若所依据的并非真理,其纠正之行为可否被冠以“纠正”?
若是以“自以为正确”作为出发点,被纠正一方并不买账,他会否就把对方定义为“笨蛋”?认同者就定义为“聪明人”?
这句话的最源头,有没有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出此言?
所谓“笨蛋”或“聪明人”,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是说者来判断?说这话的人是否以“裁判”而自居?即如我意者即是聪明人,不如我意者即是笨蛋?此图配以名人的照片就可看出“自以为正确”的端倪。(然而爱因斯坦此处也是躺枪吧?)
笨蛋有变聪明的极大可能,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一时一地皆是无常,且所谓笨蛋或聪明人的主观所求和价值观也会变化,一时之得彼时再看恰是其失,一时之失彼时再看正是所得,则彼时应该是讨厌还是感激那个所谓的“纠正”的人呢?
真正的“纠正”,是怎样的定义?如《观经》中品下生、下品上、中、下三生中的例子,彼人再“笨”,因所遇有智慧故,得入清净智愿海。这里所遇“善知识”之能行才是真正的“纠正”,依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依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依世出世间绝对平等、无条件的救度真理,惠以十方众生真实之大利……这才是究竟意义上的“纠正”。
除此之外,没有所谓的“纠正”。
……
鸡汤文的产生和被欣赏,在不学佛者眼里实属正常、也”情有可原“。但是这种横行竟然渐渐流行在佛教圈内,就不得不多些深思了。既学佛,应该多从因缘观、因果观、无常观去观察人事自他,而不是被世俗的鸡汤文影响。不明确的、含混笼统易被误解的、似是而非的文字,不仅不要自创,也不要转发。应当怎样?果断摈弃之。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