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上次读完第5章的第8-11节。
回顾:
第8节,张冠李戴: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关联,有时候被人十分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很有效果。有时还带来了理解上的惊喜,当然这对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没用的,我们需要做一个有逻辑能力的人。
第9节,辨析感悟: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用。反思出来的最多是感悟而已,和普适的道理还相差甚远。感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很大的误导性。只有经过自己仔细分辨过的,那些成功者的经验才是无价的。
第10节,克服恐惧: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是无数人在生命中难解的尴尬。可又是那么的无奈,答案——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第11节,辅助工具:语言可能表达我们的思维,如果能恰当的使用语言,可以帮助我们修复思维漏洞,语言就是一个便宜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接下来看第6章 交流
学会倾听
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倾听。交流的失败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我们总以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 ,读书时都做过阅读训练,却从没有过针对母语的“听力”训练。老师在课堂上对一届又一届学生重复教授同样的知识,但台下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才能把握老师所讲述的信息!专心听讲的能力是难能而可贵的,我们总把自己听到的零散信息拼接成我们自以为是的“知识”——根据之前遇到的模式。但那却不是事实。
拼接能力是大脑进化出来的一种能力,我们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某个阶段或者时刻,会有闪念出现,贯通我们的思维,但模式拼接能力会让我们只能听到想听到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装懂,而是真诚地相信自己确实懂了!
如何限制这种拼接能力的副作用呢——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也可以称判定类知识(其它的可称为概念类知识)。比如:“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就是判定类知识。
有了判定类知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尽量用这些知识去鉴定自己大脑中所存储的已知信息的有效性。在我们交流的时候,大脑中的已知信息时刻都在起作用,而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决定了交流过程中的“理解”的质量。因为人在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和它进行匹配。
这个提升倾听能力、改善交流状况的解决方案并不直观,也因此往往被拒绝和忽略。但对有心人来说,这是一场正常的、必须的、无法回避的、持久的,最终是有趣的、一个人的战斗。最终会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培养出元认知的能力!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 要克制的是“过早质疑”
虽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是不对的,质疑精神也是可贵的,但是,在倾听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意发出质疑是最妨碍倾听的行为和心理。我们需要养成耐心等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
过早质疑,打断对方的论述,不仅提高 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
过早质疑,会造成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的幻觉。因为讲述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论述时,驳斥他的难度是最低的。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而已。
过早质疑,还会让听才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大多数人在听的过程中只有两种状态——接收和排斥。盲从的人容易处于接收状态;顽固的人则更多处于排斥状态。接收状态并不一定有害(除非接受一切接收进来的东西)。但是排斥状态会使人处于永无进步的状态,因为拒绝接收,所以无法接受。
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记住: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和“预期”。
所谓回顾就是讲述者刚刚都讲了什么?
相对于阅读过程,倾听过程的记忆难度要高出很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返回重读,而在倾听过程需要打断说者才能“回顾”。随着倾听时间的增加,记忆难度也会不断增加。以至于自己遗忘了太多信息从而无法理解,从而是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只能放弃了。
首先,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然后才能在倾听的时候有意识地去认真反复地回顾。
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借助辅助工具来帮助记忆,比如:记笔记。只有记住了要点,才能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
事实: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
看法: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如果 能够记住要点,并肯花时间和精力搜寻隐含的信息,听者便有能力去做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预期”
所谓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述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但却有诸多好处
首先,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
其次,有助于听者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
最后,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 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述”状态。
给予说者鼓励性的信号会使说者更容易地进入“倾述”状态。在面对面交流的中,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者的状态,虽然都讨厌自己讲话时被打断,但也没有人喜欢对没有任何反应的听者讲话。
当听者有意识地去和说者产生互动时,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倾听状态,同时,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让说者事后发出“我怎么会说这些?"的感叹。
除了情绪上的反应,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倾听,在询问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 “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说者会想尽办法来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发现自己的疏忽之处,进而没有压力地进行纠正,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生活中有很多原来想认真的沟通交流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 发生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