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沉重的黑白世界

来源:东饰资讯网

       ——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

       想写关于鲁迅的文字已经两、三年了,这次倒不是因为拖延症晚期,而是觉得难以下笔。因为话题难免沉重,且鲁迅这两个字,包涵了太多意义,无论从何种角度切入,都如盲人摸象,管窥蠡测。但后来我想通了,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我只需要表达出,我所理解的鲁迅,并尽我绵薄之力,让鲁迅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

小时候的记忆,鲁迅是“背诵原文”

       提起鲁迅,是每个国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然而恐怕又有些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这个小老头儿的文章和照片,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教科书上。每每课文后面,还会印着几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字,“背诵XX自然段”。由此我们认识,并记住了一批名字(如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等),而后碰到一篇课文,作者写着这几位的大名时,总会涌起一种不详的预感,又要背课文了吧……更不幸的是,每次怀着侥幸心理,跳过课文翻到课后要求时,总能释然,因为起码自己的预判还是挺准的……

       由此熟悉的鲁迅,自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为什么又说他陌生呢?是因为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大部分人可能再也不想接触他了。对于鲁迅的印象,大约停留在“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而这些文集里有什么文章,说的什么事情,都慢慢离我们远去了。

       或许我记忆力比较好,总能想起小时候学的《少年闰土》里的词句,但现代的生活,也很难见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的小英雄闰土”,还有我非常想请鲁迅先生亲自解释一下,“猹”到底是神马?

       种种原因,鲁迅变得即熟悉,又陌生。但我总觉得,面对今天社会的种种,我们有必要重新熟悉一下鲁迅。

中学时候的鲁迅,如同一片灰色的天

       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了不少鲁迅的小说,回想起来,这些文章的基调都是灰暗的。如《故乡》里的描述。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当时让我很奇怪的是,“故乡”这么美好的词,为什么在鲁迅的笔下描述的如此悲凉?这个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在社会中到底看到了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驱使着我阅读了更多关于鲁迅的书,进而又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这时才慢慢发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也逐渐能够理解当年的文字了。

       学者们都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成就最高的。然而我并不是学者,我觉得鲁迅的杂文固然好,但多用于战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互撕”。所以要了解全貌,必须要看双方的发言,才能发现鲁迅最优秀的地方。而我绝无雅兴去找寻几十年前的“互撕”材料。所以,我对于鲁迅的杂文了解的要少一些。但其中比较完整的文章还是有,比如《灯下漫笔》。

       每个月末,我出地铁刷卡的时候,总会惊喜的发现,变两块钱了,好开心~进而再想,原来坐地铁一直是两块钱,后来提价到四块,每个月刷够200块,才“打折”回到两块,美其名曰:回馈客户。

       于是《灯下漫笔》中的话:“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突然浮现了。文章中进一步的讨论,得出结论:中国的历史是两种时代的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且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再回到今天,我们仰望着房价,计划着是不是生二胎?吸着雾霾,盘算着能不能活到领退休金?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新闻联播,那里的人们好幸福耶~吃着火锅唱着歌,我们是不是在从第二个时代向第一个时代大踏步的迈进呢?

       鲁迅的杂文就是如此犀利,读多了就感觉自己的思想很危险,所以还是回到鲁迅的小说吧,毕竟通过故事反应思想相对安全一些。

       何谓呐喊?记得有次,我无意间看到蒙克的名画《呐喊》,突然就觉得,我靠,这就应该是鲁迅《呐喊》的封面啊!

“狂人”的发现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来如此,便对么?”放在今天,依旧石破天惊。我们“从来如此”地纳税,且“从来如此”地不知道这些税收用作何处。我们“从来如此”地缴纳医保,且“从来如此”地看病难。我们“从来如此”地被克扣假期、无偿加班,且“从来如此”地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然而我们总是忘记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阿Q”的可怕

       有人说,读《阿Q正传》,开始总是觉得他可笑,后来觉得他可怜,读多了就觉得自己是阿Q,而我读到最后觉得阿Q是可怕的。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阿Q的生存环境是有等级的,阿Q所受到的欺侮,可以发泄在比他更低级的小尼姑身上。而这等级早已排好,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动弹不得。今天的我们亦是如此,强于阿Q的是,可以养条狗,或者上网骂骂街。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中国历来都在革命,今天的我们换用了一个更温和的词,叫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像阿Q这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活的更好一些。但恰恰是阿Q,革命时会把矛头指向自己的阶级,甚至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一旦有了机会,阿Q转眼之间就能变成新赵太爷(毕竟阿Q也姓过一回赵),去压迫别人。拿今天的我举例,痛恨贪官,但更深入地剖析,恨的根源在于不能取而代之。

       这种思想,着实可怕,且到今天依然存在。所以我觉得所谓构建和谐社会,远不是喊喊口号,传递些“正能量”那么简单。需要每个人正视自己内心的问题,而不是灌点鸡汤,将问题掩盖起来。

看客眼中的“孔乙己”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孔乙己”的悲剧在于,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小说中“我”对他存在记忆是因为其可笑,“掌柜的”想起他是因为欠钱。这样一个人,被观看,被咀嚼,最后被吃掉。而看客们,可以从容地将视角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今天仍是如此,我们总说现在的天下,戏子当道。其实“戏子”是一种歧视性的称谓,中性的名称是演员,而演员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职业,工作内容是演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看客团队,去围观一小部分演员。而且我们所关注的点,也慢慢的脱离了演戏本身,而转向观看个人的生活。随着“网红”这个名词的出现,这种现象,还越来越被双方所接受。看的成本越来越低,而被看的收入越来越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只是谈论戏剧本身,还有“艺术”,如今只剩下“娱乐”了。当然大众娱乐并没有任何不妥,且适当的八卦有益身心健康。但过度的全民沉迷,则让我感到丝丝隐忧,希望我是杞人忧天吧……

       所谓呐喊,喊者奋力疾呼,而听者为之一颤吧……所以我觉得,蒙克的画和鲁迅的小说,分别从画面和文字上体现出了呐喊,可能这就是艺术上的殊途同归吧。而今天,正需要更多的听众,为之一颤。

长大点再看鲁迅,慢慢变黑了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彷徨》题记中的一首诗,当时的鲁迅迷茫了,发现呐喊了半天,并没有改变什么,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改变。

       如果说《药》、《祝福》这种课本选定篇目,勉强算是灰色的。当阅读了更多的鲁迅著作,则会发现,他展现了原本的了黑色。变成了《在酒楼上》的《孤独者》。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吕纬甫和魏连殳,就像是鲁迅的影子,或者说灵魂的黑暗面。其中他们与小说中“我”的对话,体现了鲁迅的彷徨。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在酒楼上》

“孩子们总是好的”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

“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

——《孤独者》

       对自己,以及对象征希望的孩子们,鲁迅都在怀疑地审视,以至于缔造了一个黑暗,孤独的形象。“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两篇文章,可能读过的人较少,但是确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所理解的鲁迅,不再局限于“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了。我发现鲁迅也有迷茫,也有孤独,也有黑暗。或者说,鲁迅并不像被社会包装出来的那样,是一个意志坚定,坚强不屈的战士。而是更多地以批判和怀疑的目光,凝视着民族的未来。

       更发现,通过继承这种批判和怀疑的思想,可以抛弃掉作者的光环、社会的标准答案。可以仅仅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客观地交流。即我们阅读鲁迅,并可以用鲁迅的思想武装自己。

       晚年的鲁迅,黑的更彻底了,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在不断强调复仇的思想。《故事新编》中的《铸剑》,最后一篇杂文《女吊》讲的都是复仇的故事,明知道复仇的结果必然是悲剧,但却对敌人(鲁迅的敌人大多是也是知识分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些昧良心的公知、大V。)的态度是,死后,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的原话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借用今天郭德纲的话就是,离这种人远点,现在雾霾太严重,雷劈他们的时候容易误伤……

       黑色的鲁迅,虽然彷徨,但却更加真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想,这是现今的社会中最缺乏的。今天的我们,太善于像阿Q那样得胜,并沉醉其中。

现在看鲁迅,愈发多面,却愈发看不全了

       如诗集《野草》里包含了鲁迅所有的人生哲学,但有很多我还无法理解,或许需要跟多的阅历才能理解吧,这里就略过了,而可以提到的是鲁迅还有许多不同的侧面。

比如他的诗作

《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可以看到,鲁迅的白话新诗写的也很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是写给他儿子周海婴的,可以感到鲁迅温情的一面。

       写了一些我对鲁迅的理解,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旧需要鲁迅,且十分需要鲁迅。所以有了今天的纪念,而纪念恰恰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希望明天,不再有黑暗,到那时,我们可以真正的忘却鲁迅!


       附:刻意的选用了比较熟悉的作品,很多的原文。其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唤醒残存的记忆。从新关注鲁迅,哪怕从八卦开始,能够多多少少地去看关于鲁迅的文字,理解鲁迅的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