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和学生谈女权

来源:东饰资讯网
咦?大梨!

昨天转了一篇骂女权的文章(详见“理性乐观派”工总号的“傻叉女权”一文),学生看后觉得文章智障,就来跟我讨论。为了省力气,我把几个学生的想法综合了一下,都写成“路人甲”,各位可以看看。


路人甲:“男权”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没有人对“男权”持太多反对意见,那么为什么“女权”就不能接受?还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男性主导的所以根本就是习以为常?最后,如果都不了解“女权”,哪里还可能客观评价?

梨:你是不是理解错了作者的意图?文章里着重强调了“从来不存在什么女权,只有人权”,所以也就根本没有说不对“男权”持反对意见。权利不分什么男女老少,黑白胖瘦啊什么的,一切标称出来的特殊权利的拥护者都是耍流氓。你强调女权就相当于变性地对女性的歧视。“女权”这个词来源于十八世纪欧洲,当时是为了女性为了获取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想要得到同等的就业、选举等等机会而提倡的一系列运动。初心毋庸置疑是好的,然后随着时间的行进,任何事物都是在进化的,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就可能脱离了最初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是妇女节之后写的,你要知道虽然它叫“国际妇女节”,但是世界上没几个国家会过这个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意识形态催生的一个产物。国外为什么不过呢?因为人家女性的权力已经足够了。为什么中国过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商家的催化,有女朋友吧有老妈吧,那女性的节日你不得表示表示?这么久而久之,女性就会把节日送礼物当成一种天经地义的事,你不送礼不给红包就是不爱,就是不尊重女性。这就过了。

路人甲:还有计划生育那个,明明当时是某某某,某某某和更多的某某某绝对这些措施利于国家发展罢了,要是“女权”呼声真这么管用,现在就不会有女性这么呼吁了,关于作者说什么对于八个月堕胎的那些事,上面制定政策的锅别往下扔。

梨:文章作者没说不是上层的责任,只是说在这个事件中,起推动作用的一些“女权”意识的女性,她们在国家这个宣传机器的洗脑中打着“女人不是生育机器”等口号来支持独生子女,支持对已生育男女做结扎或者带节育环。其实这个口号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这个背后的思想不是她们自己做出的,没有意识到这是“生育权”的问题,生不生,生几个应该是由夫妻双方自己做决定,是基于自身的生存条件在独立意识作用下的结果,而不是国家这么一个政治机器给你的选择。

你在学生阶段不太了解现在很多女性对自己权利的漠视。就拿产假来说,有些女的就想着能放一年产假多好啊,不用上班还有钱拿。我就想问了,公司是该你的还是欠你的,公司的目的是要盈利,谁会养赔钱的货啊,又不是自己媳妇儿。还有人在两会上提议。要是真通过了,那可完了。未婚未育的女性的工作会更不好找。刚招来个人,三四个月之后说要结婚了,得放假吧,过个一年说怀孕了,我擦,一年产假。活没干,就拿钱了。天下哪有公司还要招女的呢。

路人甲:所以回到文章最后,现在强调的“女权”的人到底是想要“平权”还是“女权”?微博上有人反对“妇女节”,这个我看了,强调的是自己的工作、努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己的权力,这有什么问题吗?文章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梨:要是“平权”的话就不会招骂了啊。作者批判的是那些打着“平权”的口号,实行的却是女尊的思想的那群人。你身边有这种人吧,“我是女的,你要无条件宠我爱我顺着我”,还有这种思想的幼年期,“以后我要找个好老公养我,我就可以不上班,想买啥买啥,想去哪儿去哪儿”,这种思想还往往是女孩母亲灌输的,“找个好男人就行了,啥事都听你的,少操多少心”。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大了去了。你站在一个乞讨爱的角度仰视别人等待别人的养和宠,那么有一天男的觉得付出太多,打算停了呢?一哭二闹三上吊?得了吧。谁也不要活得太悲哀,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独立生活。一个家庭的核心永远都是夫妻二人,不是孩子,不是两家的老人。夫妻二人应该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而不可能一直对等的状态,你付出多一点,我能看到,我愿意舍弃一些东西为你妥协。

路人甲:对对对,我个人非常不赞成“嫁娶”这种说法,但是我基友这种想法非常强烈。她前两天跟我说“等我结婚了会尽量多回家看看自己爸妈”,感觉结了婚就像被从原生家庭“取”走了一样,变成了另一个家庭的附属品。我非常无语。还有我嫂子刚生完孩子,身体不好,我跟我妈说直接回她娘家坐月子多好。我妈说嫁给人家了就应该留在婆家。就像脱离了自己的爸妈,成为了另一个家庭的物品。

梨:没错啊。很多女性是这样的,把自己放在一个软弱的位置上,然后哭诉别人对待自己的不公平。只知道博别人同情,从来没有想过主动改变一切。有了孩子以后就盼望孩子能有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或者带自己跳出火坑。但是在无形间,将自己的所有经历和反应映射到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留下和自己一样的印记。你说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些其他经历,不还得跟她妈一样吗?

路人甲:是,你说的我同意。但是文章作者是不是有点偏激了,如果它想强调的是那些好吃懒做还想获取一些利益的行为,那么男的也有啊,为什么非要强调女性或者说批判“女权”。它根本就没有说什么是“女权”,上来就说“女权是傻叉”。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作者,不知道他的习惯思维。文章最后说了“一些女权积极分子”,你应该能从上下文看出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这个有时候是不需要说的。绝大多数内容生产者在概括性评价的时候都不会加上数量定语“一些”“有的”“大部分”“某些”...就比如说我是东北人,很多人会问“东北人是不是都能喝酒都能打架啊”,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地图炮,但是我理解,原始人类为了生存总是想方设法的节省能量,这种对能量锱铢必较的特性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就算现在能量早都过饱和,人这种本性没变。怎么简单怎么来。还有就是为了吸引人,你觉得“女权是傻叉”和“一些女权是傻叉”那个题目更吸引你。在对一个群体做讲演的时候

路人甲:是,我不了解作者,但是作为一个第一次看他文章的人,他这种议论方式就是会让我产生疑惑甚至愤慨啊。

梨:确实,这是个问题。不仅是它有问题,只要是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叙述、描写、议论都有问题。我一直认为概率为100%或者0的事情都有问题。

路人甲:但我还是觉得文章没有区分出好的女权主义者和不好的女权主义者,没有提及到“一些”。好吧,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

梨:文章最后说了“一些女权积极分子”。看文章要联系上下文,稍微好点的作者都明白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是行为统一的,不可能一会儿“女权”代指的是全体“女权主义者”,一会儿又是“坏的女权主义者”。那就太割裂了。

路人甲:它这里的“积极分子”是指那些名为争取自己的权益实际上是给更多女性造成负担是吗?那就证明她们做的不是正面的事情?

梨:恩,这里的“积极分子”是加引号的,表示反讽嘛。就是没脑子的一群疯女人。

路人甲:是咱俩看这篇文章的角度就不一样,已有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你是了解作者的,而我是第一次看。比如我看你写的文章就不会有歧义啊。

梨:那自然。看东西,特别是有歧义的时候,当然要去了解创作者,去看他的知识构成,看创作的背景等等。我们每个人看同样的东西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的,这正常,因为知识背景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讨论事情的时候最好是先定义好一些定义,要不然很容易产生误解。当然,误解是避免不了的。“被误解是沟通者的宿命”。

路人甲:好的,虽然我依旧不认同。

梨:没问题啊。结果不重要,讨论的过程最重要。能不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听对方的辩证过程,到最后虽然我不认同你但是我知道你为什么那样想了甚至我能在自己脑海中留下你的思想,这非常非常重要。当然,不管怎么样,我就不认同你。OK 的 OK 的。


感谢阅读~

祝您晚安~


                                               一天天就知道洗脑、熬鸡汤的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