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裁员:心疼员工浪费青春在没前景的事上?

来源:东饰资讯网

分享三个碎碎念。

前两天我把礼物说 CEO 温城辉的一篇文章发给妻子看。

他18岁带着2000元生活费来到广州读大学,24岁身价几个亿,6年时间完成十万倍的增长。

谁不佩服这个25岁的创业者、投资人?

今天,妻子又转了一篇他的文章给我,标题是《裁员,我们将步履不停》。

其中温城辉提到了一个观点:

很多创业者都以为,裁员对不起兄弟们,

所以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裁员。

这绝对是错的。

没有人会裁掉赚钱或有前景的部门,

你心疼他们被裁掉,

为什么不心疼他们把青春浪费在没前景的事情上?

这话怎么样?

我认为太对了——是对企业最好的,也是对资本最好的。

但对员工个人,我却认为没有他说的那么好。

创业是冷冰冰的,弱肉强食,成王败寇。

从纯粹逻辑和博弈的角度来看,创业就是博取一个超高速增长的机会。那对企业和资本来说,当出现某些方面不如人意时,快刀斩乱麻显然是最好的策略。

CEO 可以用“梦想”、“敢于冒险”、“赌博”等词汇来描述手下的员工。

互联网行业每个事情的窗口期只有半年到一年,

而职场文化却要求公司为员工提供安稳进步的环境,

我又不是 BAT,哪有这个能力?

这让人无法反驳。

如果你选择了互联网而不是去考公务员,那你就要做好随时被裁员的准备,做好被公司、被行业、被整个互联网抛弃的准备。

但有多少人抱着这样的准备进入互联网?

或者工作五年后,依然能做好这样的准备?

互联网有个很可怕的特征,就是发展太快、面太广。

所以这不是一个适合沉淀的行业,尤其对于那些前线员工来说。

做前端的朋友告诉我,如果半年不写代码,可能对主流技术就跟不上了;

前两天帮一个设计师朋友推荐工作,面试官以“只做导购,对复杂模块化产品不够了解”为由拒绝了他;

一大批做 PC 得心应手的设计师,在移动时代没有及时上船,慢慢被抛下。

发展速度快意味着,一个行业的经验很难形成壁垒。

在一些传统行业,工作10年的人与工作3年的人相比,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但在互联网,新涌入的年轻人往往比你更懂用户体验、科技潮流,而且他们还比你更能加班、能有创意。

比如未来年轻人从小就是玩 AR、VR 长大的,而我是玩小霸王长大的。

他们才是“为时代而生”。

那就很尴尬了,因为很少有人保证自己30岁之后依然精力无限,保持学习。

所以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必须首先抢占资源。

比如加入创业公司成为早期合伙人,或者成为高管,最终通过资源垄断、信息不对称形成门槛和壁垒。

而且,老板也不会等着你成长。

工作第一年碌碌无为,大家会说你还年轻,有潜力。

但第二年依然没什么 Show Case,老板可能就觉得你就这样了,转而把目光放到更年轻的人身上。

那么,请千万别放松警惕,在头几年拼命往前跑吧。

因为一旦落后,可能就再也爬不上去了。

有一个关于大公司、小公司战略不同的说法:

小公司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做决定之前非常谨慎,好不容易看准一个方向之后就快速、拼命去做;

大公司当前存在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所以会在10个可能的方向上安排10个团队同时去跑,最后只要能跑通一条路,就成功了。

看起来非常合理,依然是对企业、对资本再合理不过的事。

那请问,大公司那九个失败的团队怎么办?

不好意思,没有怎么办,因为你来这行就不是求安稳的,就是来冒险的。

大概,10%的成功率已经是太高了。

那90%的失败率呢?你能承担几次?

最后

因此,这最终还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

一个又一个创业明星、行业巅峰吸引一波又一波一波年轻人把青春投入进去。

但当潮水退去,你才能知道是谁在裸泳。

裁员也好、螺丝钉也好、棋子也好,一切的说法都是合理、自洽的,就像 1+1=2 一样严密得无法辩驳。

好比繁荣的快递、外卖和专车浪潮中,那些快递员、送餐小哥和司机师傅的心酸无人顾及,价值也无人计算。

“又不是没给钱,又不是没有裁员赔偿,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机会最多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凶险的时代。

反正,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不值钱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