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什么别人能好好说话,你却爱反唇相讥

来源:东饰资讯网

周一早上开全员大会是老板定下的一条规定,大家站好齐喊口号一派干劲十足的样子。在等老板来的间隙,行政经理问了大家一件事:谁是团员,谁在学校里入的团至今还没到退团年龄的请举手。身边有同事怯怯的举起了手,但是只举到胸口,四顾望着不太好意思。这时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少先队的算不算?口气里透着调侃的味道。旁边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其实这事本没有什么好笑,正常一句玩笑话可以调剂同事朋友间的关系,缓和气氛,但是这个同事呢一贯讲话方式就是这种不阴不阳,不冷不热,一旦看某人不爽,平时在路上打照面他都是以一种敌对的、甚至是仇视的眼光看对方。所以我们也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很流行的“怼”字。

一直不喜欢用网络热词,只知道怼就是和别人对着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不配合。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这个字,赶紧百度了一下。“怼”互相对峙,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怼人不难,难听的话脱口而出,把对方怼的怒发冲冠,急赤白脸,恨不得撸起袖子打一架,这也就是低水平的情绪发泄;难的是怼人怼的哑口无言,无法还击,心中愤恨难平,却又暗自服气,这才是高段位的杀人于无形。

闲来在网上游走,忽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喜欢怼人的高手--黄侃。

黄侃,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为章太炎门下大弟子,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周作人谈到他也颇有微词:黄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他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例,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一次,陈独秀到章氏寓所造访,钱玄同和黄侃赶紧回避,陈独秀列举几人多出于苏皖,颇为苏皖人自豪。后来说到湖北,说湖北没什么大学者。隔壁的黄侃忍不住跳出来反诘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只是区区;安徽固然有学者,然而也不是足下。陈独秀听后默然离去。

又一次,黄侃给他学生讲课讲的兴起,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并举了例子来证明: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如果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如果用白话文,那就是“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那电报费岂不是比用文言文贵了两倍?全场大笑。

就这样一位怼人怼的下不了台的大家、名士,他才华出众,治学严谨,孝顺母亲,凭着癫狂做派收获无数学者崇拜,身上自有一派晋人名士的狂狷。但是他却爱处处呈口舌之利,即使他的学术成就凸出,私认为其并无容人之雅量。

如今的网络社会能好好说话的人也是难得了,只要一出现热点新闻,紧跟其上的众家评论员们血泪控诉的、揭秘的、谩骂的、诋毁的不一而足,在网上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指点江山的这些人群,毫无顾忌的随心所欲的评头论足,谁敢站出来反驳他,等来的就会是灾难性的群起而攻之。

还记得《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杜明礼吗?已失去先前容颜的俞灏明经历了那么长时间复健的痛苦,终于重返荧屏演了这样一个让人怜更让人恨的角色,刻画的相当成功,观众会跟着剧情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恨或怨。但同时,网络上关于他的种种评论、侮辱谩骂接踵而至,说什么脸上的疤痕让人看得恶心、当年怎么没被大火烧死等等……一个演员不论演的好与坏,都不应该承受这样恶毒的诅咒吧?我们旁观者可以不爱他、不鼓励他、不看好他,但是请不要在别人的伤疤上再撒盐,在痛处再踢上一脚,为人还是要厚道些啊。

江湖代有才人出,会说话的比比皆是,能让人说不出话的也大有人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处处与人交恶的时候,能不能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 凭什么我要让别人怕我、躲我,因为长有一张利口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的风轻云淡些,互相尊重些,人情味更浓稠些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