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每日论语166】述而篇第十八则

来源:东饰资讯网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十八则。

1、原文

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今可稍加阐释者,凡从事于学,必当从心上自知愤,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得乐,从乐起愤,如是往复,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入圣之门,其在斯矣。

傅佩荣注解

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担任叶地县长。楚君称王,大夫也跟着称公。

子路的口才一向不怎么好,所以当叶公问他关于孔子的为人,而他不知如何回答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

这事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就教子路该如何应对。孔子以“三忘”来描述自己:

第一是忘食,发愤用功就忘记了吃饭。

第二是忘忧,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人生在世,难免有烦恼,重要的是自己培养快乐的来源。

第三是忘老,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人在有事做的时候,自然不易想到老迈与否的问题。无论老与不老,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因此不要太在乎年纪多大或外表如何。

《庄子》中描述了许多“德全而形不全”的人。他们德行很完美,但身体有缺陷。这说明一个人的外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格。譬如,苏格拉底是有名的丑男。但与他聊天后就会发现,外表如此丑陋的他,内心居然充满智慧,让人由衷地佩服。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在子路心中,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夫子的德行和境界,所以不能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发表了一通关于自己的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夸耀自己,但是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好学”这一优点,他是从来不掩饰的。当致力于打通道理关节的时候,甚至可以忘记吃饭;当突破一些障碍,领悟到之后,又可以忘记其他烦忧。在这种“好学”的境界里,孔子自得其乐,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当我们自己说自己“好学”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如果还不及,就要加倍努力了。

4、弘丹学习心得

我想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不一定与口才不怎么好有关。一个人是复杂的,有很多面,该描述哪一方面?有时最是亲近的人反而更难描述。另一方面,子路也许也怕自己说错了,描述的不准确,怕别人误解了孔子。这两点只是我的猜测。

其实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孔子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特点,类似于孔子的自我介绍。当我们向别人自我介绍时,除了告诉别人,你的姓名,你好想别人了解你哪些方面?我们很多人向别人介绍时,会说自己是来自哪里,从什么学校毕业,在哪里工作……我们往往容易用一些外在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孔子完全是从自己的内在来定义自己。

孔子的这三句话读起来很简单:“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但要做到这个样子还是很难的。我读这句话时,觉得孔子是一个活得很快乐,很逍遥,也很自我的人。他关注的是内心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

孔子的第一大特点是好学。孔子自己也曾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不一定能找到像他那么好学的。

【5.2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

按:本篇历论古今人物。孔子圣人,人伦之至,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编者取本章为本篇之殿,其意深长矣。学者其细阐焉。

又按:后之学孔子者,有孟轲、荀卿、最为大儒显学。孟子道性善,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上一语。荀子劝学,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下一语。各有偏斯不免于各有失。本章浑括,乃益见其闳深。

【译文】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因为好学,关注内心世界的提升,所以可以“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想好学是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