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写这个?
答:因为现在采用外教的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很多同学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纯外教课作为提高自己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因为没有掌握相对更合理的上课和学习方式,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因为笔者自身有过相当长的上一对一外教课的经历(是我作为学生上,不要误会),写一些经验供迷失在外教课堂的同学参考,不敢说一定对你有用,但愿能给你一丢丢启发。本文仍然主要针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但也不是说对高级学习者就没有意义。
其实上外教课从本质上也是上课,与其说是你上外教课没有效率,不如说是你上课从来都没什么效率,只不过在外教课上给你加了一层语言屏障之后,那仅剩的一点效果也不复存在。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回忆一下从我们上学开始起,是不是就被无数次教育过上课的一般流程?我们来回顾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流程:
预习-上课-复习
但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和感受,80%以上的同学都可能没有甚至从未这样做过。如果说听中文课你还能靠自身对中文的理解力学到一些零散的东西,那对于上全英的外教课而言,没有这个过程几乎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可能你在上外教课的时候根本就没搞清楚上外教课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大的方面有这么几个:
- 提高在实境中的听力理解能力
- 提高对已知内容的输出熟练度
- 学习一些地道的新表达
- 克服自己不敢跟老外讲英语的恐惧
换句话说,外教课实际上对一个是一个演武场。如果你是抱着跟上中教课一样的态度来上外教课,一定不会得偿所愿。也就是说,别指望你来跟外教学语法之类的语言知识。且不说很多外教自己都不一定搞得清楚语法规则,就算他能用英语教你,你也听不懂。你来上外教课主要是来练“语言技能”的,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所以必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储备是必须有的。因为你不是孩子了,就算是孩子,课堂所能提供的英语环境跟母语者实际生活成长环境是有极大差别的,你要拿“母语”或者“二语”习得的方式来学习“外语”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备注:“二语”指在所在国家跟母语同时使用的第二种语言,而“外语”是完全缺失使用环境的第二种语言,这有本质区别)
那在上外教课的时候,如果你“姿势”不对,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从“听”的角度。
如果没有预习,就不清楚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听力理解能力跟自己对听到的内容的熟悉程度成正相关。如果我们听到的内容完全是陌生的,很容易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以至于把课堂节奏拉得无比缓慢。当我们听不懂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Pardon?”或者“Could you type it for me?”之类的话要求老师给你把他说的内容重复一下或者打出来。如果这个内容对我们而言是“不可理解的”,那不管是重复还是打出来都是没用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查词典,否则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了。甚至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查了词典我们也可能理解不动,更不用说很多同学可能查词典的方式都有很大问题。(再次体现出语言学习的系统性,从学习材料、方式、工具的使用等各个方面你都可能有问题而你却浑然不知。尽管这可能比较打击人,但不发现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当然,遇到上边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跳过,但如果下一句依然如此呢?如果外教说的话对我们而言全是“陌生”的,那这节课我们肯定又要跟别人说在听天书了。不仅是你,对外教而言,他们也是极其痛苦的,这个笔者跟很多外教老师聊的时候发现他们不是一般的纠结啊,有时候动用大量肢体语言都不解决问题。何况你们还不一定有视频支持。
笔者是认同输入的“可理解性原则”的,如果一个输入内容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多听对听力的提升就变得没有太大意义了,何况你是在上外教课,不是专门练听力的。听力提高的主要是建立对材料的敏感度,强化声音和意义的关联,你压根就不知道意义是什么,根本就建立不起来关联,也就不用说去提高听力水平了。
从“说”的角度
紧接第一点。如果听不懂,除了告诉老师你听不懂之外,你还能说什么?甚至如果你没有储备,连怎么告诉老师你恐怕都不知道。这样就完全失去了练习“输出”的可能性。暂且不表。
我们假设你能听懂老师说的大部分内容,是不是这样就没有问题了?错,从“输出”的角度,如果你没有“预习”就来上课,你压根不知道自己该练习说什么,只能被动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我想你肯定很多这样的体验。老师问你“你好吗”,你说“我很好”,你自然反应嘛。老师问你“天气咋样”,你回答“天气……”。老师问你“吃完饭了吗?”你回答“吃了”。就上课这么点儿强度的练习,再不有意识地集中训练某些内容,怎么可能达到熟练的目的。而这样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你能练到的就只有那些万年不变的“寒暄”了,剩下的就是读课文了,而课文没预习都可能读不通。
这种情况下,你说你能完全怪老师让你读课文吗(因为笔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很多同学在抱怨上外教课主要就是读课文)?如果你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读一读也就很快的事情,至于整节课都在读吗?我熟练到5分钟就能读两个单元,外教不傻掉啊……尽管可能部分外教确实照本宣科比较严重,但你这个状态他能给你讲什么?因为是你自己放弃了主动权,而笔者认为外教课的主动权必须在学生手里,你要翻转课堂,毕竟我们不是中小学的孩子了,我们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不能到上外教课的时候就不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了,你有这个能力,只是没意识到要这样做。
笔者在上外教课的时候也是要选内容的,但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会围绕内容谈很多别的东西,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来读课文的,我有明确的目的我这节课要练什么。我不是让你整节课都要把节奏带起来,一般同学也没有能力去大量输出,但你能做的仍然不少。先说问题,后边再说建议。
关于学不到东西
你听不懂,不知道说啥,这课基本就没法上了,学不到什么东西是自然的结果。所以这个问题几乎是必然的。
关于自信
我感觉如果上课像上边我描述的这样,别说建立自信,恐怕越上越没自信,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了。又是一个必然结果,不多说。
发现问题本身永远都很重要
每次我写东西都会大篇幅地说“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但很多人总是想直接要“答案”,也就是“怎么做”的层面。可能是笔者自身比较愚钝,我坚定认为如果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只给你解决方案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很复杂,并没有整齐划一的解决方案,如果不搞清楚这个方案到底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去使用的就盲目应用,且不说很容易适得其反,就算有用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大部分人对于坚持做自己本身就不确定是否有意义的事会天然缺乏动力。
我的建议
先要强调一点,个人经验能解决的问题都相对有很大局限性,只提供一种思路。也许能给你到启发,也许不能。毕竟笔者总是感觉这些问题本身太大太大。而同学们问的问题总是非常不具体,只能我自己去把它具体化。而越具体就越有针对性,不像战略具有有普适性一样,战术从来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所以我的建议真不一定能解决你的具体问题,仅供参考。
关于预习
明确一下我说的“预习”是什么概念。所谓预习,不是仅仅去看一下这节课要讲什么,而且是去“预判”课堂情境,因为你上的外教课可能具有很大语言障碍,而破除这层障碍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沟通毫无障碍不用上了就)。
对于要学习的内容,起码要先把生词语法全部搞清楚,把内容变得“可理解”,你不能指望到课堂上再去查词典。没有人想花钱在课堂上做很多课下就能做的事情吧?问题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课下去把这个事情做了,如果你不做,那就只能任由问题存在了,因为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 查了词典仍然看不懂
要么是不会查词典,请学习如何使用英语词典;要么是基本功不过关,请回去学语法去;要么是牵扯到一些习语俚语等非常规性语言点,请百度或谷歌。
我很想强调一点,自学能力在你日后的英语学习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能不问老师就不要问老师这种具体的语言点的问题,包括某个单词怎么念这种问题。因为这种问题以后会无数次遇到,问老师根本不解决根本,而且会产生依赖心理。毕竟这不是在学校,也不是旧时代,你除了老师有很多能解决问题的地方。就算要问,也要问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具体的语言点。
当然,也不是说一下也不能问,当你尝试了很多办法依然无法解决,这是最后的选择。不管你是否认同,这是我的观点。我没有见过哪个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最后能把一个东西学得很好的,从中学就这样。我也没说完全要靠自学,请勿过度解读。因为在网上发表言论经常会招致一些主观臆测的质疑甚至矛盾,搞的笔者现在写东西是慎之又慎。把气氛搞这么严肃真的好吗?我真想发个表情,可这里没有。`(∩_∩)′
搞定了知识点的问题,下边就是对课程的“预判”。比如你要思考卡壳了怎么办以及你有哪些表达可以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比如如何主动发起寒暄,你有哪些寒暄方式可以使用;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引起一个新的话题,如果告诉老师你不想读课文等等等等。
你有很多东西可以表达,而这些都需要你准备好,而不是临场去发挥。要么你发挥不出来卡壳,要么就会造出一堆词不达意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能不能用?当然能用,而且几乎对我们来说是没办法的事情,但能不用我们就绝对不要用,那是在实在不知道地道的英语怎么说的时候为了应急来使用的,而不是让你在学习和练习的时候随便乱说的。多说不是乱说,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说这句话了。
准备好的东西一定要拿到课堂上去用。很多同学平时也在积累句型,你不去用积累的东西迟早还是忘记。而且积累的东西最好也是从你最可能用到的下手,比如课堂用语。其他东西也不是说就用不上,因为除了现场直播外,我们是具备“描述”能力的,你完全可以在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去描述任何的场景。也就是说你想说,你就有办法去说你积累的东西,而给你的外教老师说才是你上这个课的主要目的。
学习材料是你的积累来源,上课就是为了加强对这个材料的理解,不是叫你上课去读课文呢。上边有说过,除了有些老师的问题之外,自己是否也存在巨大的问题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是没想过或者想不清楚的。
关于复习
又要先说一下什么叫“复习”,复习不是仅仅去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跟预习一样,我们很容易又会按照在学校学哑巴英语的路数来看待这个问题。复习除了要复习知识点以外还包括对课堂的“回顾”。
想要对课堂进行“回顾”,笔记和录音是很重要的。这个笔记根据以上说的内容,就已经不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点的笔记了,这是课外要做的,而不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在外教课堂上,你主要应该记得是你哪里卡壳了,哪些内容不会说了,以及你在听到外教老师说的某些地道的表达之后把它记下来。你可以当场就向外教老师提问,如果不知道怎么问或者无法理解清楚就课下通过其他手段搞清楚。而不是就扔那儿了。你扔那儿了,没进步不是活该吗?你要确保你下次遇到相似情况时候能知道怎么处理。这样来回几次,课堂上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你也能有余力开始谈论别的问题和练习别的口语储备。
关于上课
其实这个根本不用多说了,预习和复习搞好了,上课就知道干嘛了。就不会被动地被老师带节奏,然后下了课一脸茫然不知道学得啥。
后记
码了不少字,限于笔者的性格和写作水平,不免会有不少赘述。可能有的同学看来非常复杂。但我还得说那句话,复杂的事情就得复杂地讨论,复杂的系统就得复杂地对待(也不是刻意去复杂)。不要总想走捷径。慢就是快,一点一滴做好就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水滴石穿。你不认真对待一节课,那你上一百节也白搭。就像你每天背100个单词不复习,你背3年也白搭。是的,你每天都在学习,只是假装给自己看的。你采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假装在坚持,忽略很多本来应该注意的细节,实则没有什么进步。毕竟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不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的,尽管可能说的有点直接,但我确实发现很多人的学习有很大成分是学给别人看的。保持清醒,保持对自己的洞察,应该贯穿学习始终。我始终认为学习一门技能的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远大于这门技能本身。要么认真对待,要么真的就没必要开始。
饿死了……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