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对美国人来说,战争是一种买卖,不是艺术。他们对道义上的胜利并不感兴趣,只对战争的胜利感兴趣。”
在手边的kindle上标注了这样一句话,《光荣与梦想》终于来到第十章。一个月了,我奇妙地成为了ShareMove的小助理,和大家每天一起打卡读欧洲史,编辑推文,聊感悟聊生活,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极简欧洲史》,读完了《苏菲的世界》。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神贯注只读点历史的东西。于是一天一天过去,于是一点一点读过。时间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力量也许就是积累吧。
一慕在《德芭与彩虹》里写“如果没书,巧克力的风味都要大打折扣了。”深以为然。读书会这样的存在,已经普遍到连我同学的妈妈都参加了好几个,每周约定要读多少本书的程度。但是,如果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世界上的爱书之人多少增加几个,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读书本来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很多的读书会把读书弄得闹腾腾的,热络地花上很多时间聊天,我总觉得没多大意思。据我所知,还有一些人自己会读很多书,然后输出一些纲要给别人看。无意批判,每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至少当下,我还是喜欢ShareMove这样,鼓励每个人实打实自己读自己消化自己思考的模式。组队,是认识人理解人深化思考的方式。
下面就是自己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啦。
Notes
《极简欧洲史》
1.欧洲文明的组成元素: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犹太教的奇特分支);侵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2.三大元素的联结:罗马帝国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3.中世纪世界遭遇的冲击: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
4.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
5.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
6.民主政治和精英文化乃唇齿相依,你不可能接受一个而毁弃另一个。
7.“并非所有东西都归过往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
8.自西欧有王国开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就是一种不成文的契约关系,这个信念从来不曾完全消逝。
9.教皇与皇帝互相承认对方存在的必要性,争的是彼此的相对权力。
10.效忠国家跟效忠治理它的国王原本是两回事。
11.唯有答案简单,才可能近乎正确
最吸引我的也就在于欧洲为什么可以超越中国,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在哪里。一个原因是欧洲的君主与中国的君主所拥有的绝对权力不同。欧洲的君主总是强敌环伺,一片大陆上数个国家相互为敌;而中国的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偌大国土少有敌手,四方来朝,统一是常态。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从来都没有发展出足以和君权抗衡的宗教势力。教会的权力在欧洲极为强大,甚至国王都要由教皇认可;中国的宗教要么外来(佛教),要么是为了满足君主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道教)。再就是政府对人民的掌控能力的区分。日耳曼民族不会统治,只想占领,欧洲的政府若想得到人民的服从,必须殚精竭虑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很有社会契约论的味道;而在中国,政府靠税收进贡就可以维持良好的运转,君权的绝对性总是能够被服从。
《苏菲的世界》
1.一个哲学家必须帮助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
2.一个思考模式必须从最基础处开始建立
3.个人观点:犬儒学派是极简主义的起源;斯多葛学派是人本主义的起源;伊壁鸠鲁学派是享乐主义的起源;新柏拉图学派则产生了神秘主义。人类的思想总是重复出现,历史螺旋式地前进。
4.真理是主观的
5.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
这本书我当作欧洲哲学史来看。很像是一本基础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家就是要超出日常生活一点点,努力爬到兔子耳朵的顶端的人吧。这本书与其说教了我多少哲学思想,不如说教我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思考。不要因为思考可能得不出答案的问题而觉得思考本身了无价值,帕斯卡尔都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又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啊。只有在我怀疑在我思考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我是真实存在的,好像能够抓住一点成为人的意义。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东西值得我去奇怪“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不愿意视而不见,一切必有因果。带着好奇活着,用婴儿一样纯粹的眼光去检视世界,而不是用麻木的感官,日复一日行尸走肉般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