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琐事太多,虽然每天都要浏览简书几遍,却未写下只字片语。
我知道自己是在退步了,大脑一片空白,唯有阅读,填补一下空虚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是我一直都喜欢的大师,对他的了解却都是从侧面的描写中建立的,记不清多少年前看到过一篇记录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的文章。
那时就好奇这位当年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了的才子究竟是有多优秀,才会抱得才貌俱佳的美人归。
终于从刚入手的《湘行散记》中,初次正面了解一下这位大师。质朴的文字,细腻的描写,身边一山一水,一船一桨,一星一月皆入笔下,却又从未显得突兀,每个人物的刻画不是刻意却又那么出彩。让人欲罢不能。
文人骨子里的多情,敏感,带着我进入湘西这神奇秀美的山水之间。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云游四海的归乡客,静静坐在船头,看那粗壮的水手悠然的摇着船桨,两岸青山层峦叠嶂,染绿了一江春水。人在画中游,画在人笔下。
自古文人多情思,在俯仰天地之间,莫不感叹“我不应该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惆怅。”
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男子,骨子里一直也未丢掉他天生的单纯与质朴,即使是在那个战乱年代,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却依然初心不改。
在他的文字下,湘西人的勤劳,智慧,贫穷,都被写得淋漓尽致,生活气息浓厚。
同时,文字里也隐隐透露着与生俱来的悲观情结,在寄情于山水之间,回顾历史的同时,感伤着,惆怅着。
中国的文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惆怅情怀,月缺会感怀,落叶会感怀,离别会感怀,自身的命运总是与身体的景物相连。
如果不是这些敏感多思的情怀,中国文化史会骤然失色不少。
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谁都是容易惆怅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