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默在TED上的演讲叫“中国崛起与‘元叙事’的终结”,是一场从各方面来看都相当“nice”的演讲。
但是有几个地方我觉得是有点难站住脚的。
一.组织部举贤任能的方式
李世默在视频里讲“中共如何在一党制的基础上保证选贤任能呢?关键之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即组织部。对此西方鲜有人知。这套机制选贤任能的效力,恐怕最成功的商业公司都会自叹弗如。”
按照演讲中李世默的逻辑,中国官员的选举优良性是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的,从科到局到处到司再到部一层层淘汰出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员。
但是,这个论断真的成立吗?
从大的人口基数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在概率上来说的确要比小人口基数中选拔出来的人要优秀,但这个假设实际是建立在测验的效度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的。我们如何保障选拔是建立在考察有效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呢?就我个人生活有限的生活体验来看,中国干部的考察在于政绩。而中国的政绩其实是个比较玄的东西,它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管理的水平吗,的确可以,但是还同样与官员的上下级关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另外,中国的政绩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维稳,中国地方的官员实际上面临的是在经常在各地之间调任的困境,为了使得自己在某地当职的政绩能更好一些,对于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经常是采取压制手段。这样的一个困境,却会使得各地的政绩都表现出一幅虚假的良好场景。同时还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官员雄心勃勃的到一个地方准备大干一场,改革当地贫困落后的情形,干了两年当地出现起色中央却一纸调令将他调离,我以为这是很打击一个人积极性的。
另外,李世默在演讲中讲到腐败问题,我以为也是和这样的人才任用是有关联的。一个人为一件事付出的越多,相应想得到的心理补偿也会越大,中国一个高位官员的成本与法定回报相比实在差距太大,会腐败是人性。
二.数据的意义
作为一个可能会跨进心理行业的小白,我一直对任何收集到的数据的意义心存怀疑。
李世默在演讲中举了很多中国与西方世界数据的比较,但是这些数据真的有意义吗?
在我自己而言,对生活的满意度,又或者说是幸福度,是最难界定与比较的一个名词了。我高中的数学老师有句口头禅——“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一个人没有不带偏见的经受过各式生活之前,怎么能比较各式生活的好坏呢?但是,不带偏见的比较各式样生活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家之间的幸福度比较怎么想都是一个伪命题。
然后再谈一下幸福基线。根据心理学中的韦伯定律,一个人能感觉到的最小可觉差是取决于它当下的感觉阈限的。用通俗点的话说,你的水平越高,你就需要越强的刺激来使你达到相同的兴奋水平。我想对于幸福这一主观感受,也是这样的,没有一个相近的幸福基线,比较的结果将是多么微妙。
最后,就像一个国外网友的评论,民主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设计的,而国内的各种政策却的的确确都是在为了当下各种看得见数据来设计。个人理解民主的目的是保障个人最基本的权益,而我们的政策可能往往是为了最大化国家或者社会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两者在某些数据上的比较可能会不太公平。
3.关于中国是一流的政治改革专家
李世默在视频里讲有些人提到“中国的政治改革是落后的,需要在政改中得到突破”。
我认为李世默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是相当聪明的,但或者有意无意转移了问题的导向。
回首六十年来,中国的改革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是经历最多价值观政策变动的人之一。为什么一个制度会需要改革,难道不是因为制度不适应国情落后了吗?
改革造成的代价是整整一代人的不安感,每次大的改革发生,那一代人的命运就发生大的剧烈的不可预期的不理性的变动,这让每个人,都活的惶惶不安。
是的,中国是一直在进行政改,希望能在各方面更好一些,但是改革的目的不是更稳定吗?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更完美更理性的制度吗?如果改革只是为了做实验看哪条路更好走,那可以说自己在政治改革上是专家吗?
当然,如果是在中国施行民主,也不知道会经历多少改革,中国人口太多,文化差异太大,任何一种制度都可能很难调适,这是必须要经过试验才能证明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李世默在结论上说的很对,任何一种专断的元叙事都是应该避免的,每种制度都不会完美,所以我们应该是要避免哪种文化就一定适合某种制度,而是不断的试验,微调制度,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更好的阶段。
民主不一定是良药,多数人也有多数人的暴力,正如少数人有少数人的专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