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来源:东饰资讯网

    老舍是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作品多以城市人民普通生活为题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正义感和对现实的讽刺调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他用看似漫不经意却满含深意的文字打动了亿万人。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觉得他的文字很贴近生活,也为他这样的文学巨匠在文革中悲愤投湖的结局而惋惜,但我一直没有去研究过老舍的故事,没有去深究他的成功与悲惨结局的前因后果,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赵清阁的故事,看到了那让人撕心裂肺的8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年轻漂亮的赵清阁

     赵清阁,1914年出生在河南一个书香家庭,15岁逃婚后做过旁听、教员、编辑,是中国第一位写电影剧本的女作家。1937年底,她与众多流亡作家来到了武汉,成了老舍的秘书,并负责《弹花》杂志出版。对于这个涉世未深的文学女青年来说,老舍从内而外散发的吸引力是致命的,这个带着黑边眼镜长相儒雅的男人,安静而忧郁,温柔又体贴,他的笔下写出了那么多打动震憾她内心的故事。在她的眼中老舍就是闪耀着光芒的神的存在,她被他强有力的磁性所吸引,犹如飞蛾扑火一般靠近老舍,不顾一切,哪敢身后洪水滔天。而这位文学女青年对老舍的诱惑也是致命的,他感动于她的身世坎坷和疲于奔波,他怜惜于她身体的瘦弱与信念的执着,他疼爱于她对爱的勇敢和工作的努力,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解惑人生,帮她修改文字,甚至替她操刀,把她扶上马再送一程。两个人情投意合,你唱我随,举案齐眉。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来得气势磅礴惊天动地。

才华横溢的老舍

    武汉吃紧后,他们先后入了川。那是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他们相濡以沫比翼双飞,这也许是老舍和赵清阁一生最美的岁月吧。 他们比邻而居,他们相依而伴,他们共同撰写《桃李园春》。他写下:清阁赵家璧,白薇黄药眠。江村陈瘦竹,高天藏云远;她倚在他身旁,让琴声与月光相连;在缙云寺,他们祈祷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在他患病住院时,她日夜相守,他幸福无边……他们爱的硕果《桃李春风》荣获了民国教育部戏剧节优秀剧本榜首。在重庆,老舍创作了《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话剧,然而这位天才的小说家写剧本并不象写小说那样得心应手,是有戏剧经验的清阁,让他作品里有了“戏”的表现,他们相得益彰互相提携共同进步,让他们如荼的爱情中盛开了绚丽的文学之花。

老舍与赵清阁

     然而这如胶似漆、繁花云霓般的幸福,却被一阵东风吹散。1943年秋天,老舍妻子胡絜青听闻老舍的情事,为捍卫家庭的完整,带着3个孩子不远万里来到北碚。从胡絜青到北培到老舍面见于她,也是二十多日后了,彼时赵清阁已经独自离开。不难想像在这二十多天里,他们的痛苦与纠结,他们的无奈与不舍,他们的煎熬与抉择,在爱人与家庭间,老舍不能也无法抉择!清阁终于还是不忍心看他无奈与忧伤,看到受到道德的审判,独自一人悄然离开。 离开时的那种痛苦可想而知,她在1982年的《红楼梦话剧集》自序中写道:当时身体、心情都很坏,是《红楼梦》的研究和改编让她逃避现实,在迷雾里找到了精神出路。

独立于世的赵清阁

    抗战结束后,赵清阁回上海,老舍紧跟其后,而胡絮青带着孩子也去往上海。1946年,老舍应邀去了美国做访问学者。在远离了故土,他的纷乱 的心才真正的平静下来,为她相望,为她愁怅,为她梦牵……埋葬已久的热情再度熊熊燃起。老舍告诉清阁:他已经在菲律宾马尼拉买了房子,让她去团聚。接到这封信时,赵清阁愉悦得泪流满面,因为他从没有忘记他曾经的诺言:何时买得田千顷,遍种梧桐与海棠。然而刚烈的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不能接受这份残缺的感情,她最终没有选择奔向她心中永远的爱人,哪怕在梦中已经千万次的抵达。赵清阁的余生,从未嫁人,与保姆相依为命。

赵清阁所著书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赵清阁知道老舍出身寒微,几经努力,才有了今天不凡的成就,何况他已经50了,她知道中国才有他创作的土壤。于是赵清阁遵照周恩来的嘱托写信请老舍回国。接到信的老舍急匆匆回了国,迎接他的人却不是她的迎接,而是托人带给他让他魂断梦碎的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老舍落居北京,在北京市文联任职,日夜辛苦工作。他尊重了她的抉择,将所有精力都寄情于写作,写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佳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他还是躲不文革那场劫难。文革中,他不仅受尽身体上重创,还受尽精神上的凌辱,最后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是他的妻子胡絜青揭发他与清阁往事,组织并已开始调查。他已近古稀之年,可她才52岁,他不忍让她再受苦,更不愿让她遭受屈辱。1966年8月24日夜,他静静地向太平湖深处走去,只有呼呼的风声为他送行。他只有一个最后的执念,他要在天堂保佑她!

老年的赵清阁

    远在上海的赵清阁在红卫兵消遣她的言辞中得到了老舍的死讯,悲痛欲绝。她没能和他一起梧桐树下赏海棠,只能晨昏一柱香诉说自己的思念与想望,30年如一日。赵清阁在老舍生前,两人长久别离后,对旁人提到老舍,多是喊"舒公公",老舍死后,她改口为"老头儿",这个老头儿叫得亲切,随性,而透着难以忘怀、却又不能跟人明言的信息。赵清阁老来独居的屋内陈设全部与老舍息息相关,她的客厅中悬挂着老舍1960年春写给她的《忆蜀中小景二绝》,书房中书桌上是老舍1939年参加北路慰劳团特地从甘肃酒泉带回来送给她的砚台;正对书桌,是老舍1961年写给她的祝寿联"清流叠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侧面墙上则是老舍1944年写给她的扇面;床头柜上,则是老舍在她生肺结核时送给她的小痰盂。老舍在她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里面含着多少此恨绵绵无绝期。

报纸的相关报道

    病魔一直在威胁着她,赵清阁在85岁的高龄上含恨逝世。在人间,他们“各据一城,永不相见”,留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这样纯粹的感情是震憾的,是应该受到祝福的,希望他们在天堂能够执手相恋,永结同好。

赵清阁的画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