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书,穿越古今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进门,昏暗的灯光将房间照的慵懒些许,弄堂外分外安静,只有雨落打在窗台和门板的声音。鲁迅先生躺在那躺椅之上,手里携着一支烟,不时吐露的烟气,将房间充溢在“云雾”之中。许先生特意交代过,鲁迅先生的风寒刚刚好些,所以我的拜访,有些仓促。

 “鲁迅先生,你看起来,面带倦意,是因为最近创作的紧吗?

 鲁迅先生紧吸了一口烟,“我的这些年下来,大都是在生病与骂人中度过的,不到三十岁,已是满口义牙,这疲倦,是疲倦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

 “这个需要战斗的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只能以笔为武器,与之战斗。我看过萧红先生的《生死场》,她写了在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一个偏僻的东北村庄从沦陷前到沦陷后的故事,赤裸裸的展现农民生活的悲苦,但这背后却是对战争无情的控诉与对讨伐,爱国思想溢于言表,深深地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颂,这不正是最好的武器吗。萧红先生是一介女流,却有着在文学创作方面独特的才华,她敏感而细腻,通过自己的笔伐,来控诉揭露这个时代。”

 “是啊,萧红先生的文学创作,我是肯定的,在《生死场》这本书刚出版时,我特为其作了序,我记得我曾这样写到: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著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象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却是我当时的心情。我记得,胡先生还特为其作后记,记得胡先生对萧红先生有过这样的的评价,萧红先生用着自己的创作天赋,细腻的描绘了现实中的人物,丰富而生动”。对于这样的评价,我大底是认同的。

  时代造就了一批作家,而好的作家又因好的作品而伟大。在五四运动中,深受新思潮影响的巴金先生,对于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至今难以忘怀,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我感叹于觉新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所爱,但作为这个大家庭长孙,他无奈于自己的“责任”,进行顺从的“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顺从家长的安排放弃喜欢的梅而娶了瑞玉,在我看来,封建的包办制度可以换来家庭却换不到爱情,为了所谓的血光之灾瑞玉难产死于城外,两个人的生命消逝,一代人的悲哀。相比大哥的悲情,觉民和觉慧则幸福很多,他们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逃离了这个封建礼教“吃人”的家。说着,我笑了,感觉自己沉浸于对觉民觉慧未来生活的想象之中,鲁迅先生倒干咳一声,他也笑了,些许无奈,些许悲哀.

  “幸福?说到幸福,只得面向过去,或者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没有任何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我每天吃这许多药,也不尽是为了爱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敌人。

  不觉精神一阵恍惚:是啊,曾经生活的时代动荡的时代里,战争的硝烟弥漫,最让人恐惧的不是肉体的灭亡,而是心灵的麻木。想象鲁迅弃笔从文,留《呐喊》《彷徨》《阿Q》等,犀利的笔锋,直指这个社会.

  我认为:伟大的作品,可以反映社会,更可以指引这个社会,从《荷马史诗》,到《神曲》到《高老头》,这一部部作品无疑展现的那个时代的图景,同时也指引的一个时代的发展。记得在《高老头》中,青年探索者拉斯蒂尼的不断的探求,正是作者想要去表达的精神,我们无法去预测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唯有精神上不断的探索,而周先生的作品,似乎一直在以激烈讽刺的手法来揭露这个社会,无情而冷冽。

  仿佛被看穿了心事似的,鲁迅先生指了指桌上的那本《死魂灵》:我最近翻译的这本书,我觉得很有意思,他描写的是俄国社会三四十年代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投机倒把的农场主买卖“死魂灵”的事,具体还没有全部译完,但大致内容已明确。果戈里具意描绘现在的俄国社会和未来的俄国社会,在揭露现在腐朽社会的同时给人以警示,一旦精神觉醒了,社会的还不会发展吗?

 突然间醍醐灌顶,鲁迅先生笑了,我也笑了。

  昏暗的灯光照的房间充满了昏睡之意,周先生沉沉睡去.我也放下手中的《鲁迅全集》,看着桌旁那厚厚的基本古希腊罗马文学,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中国五四时期的左翼文学的作家作品,我会心一笑。

     梦醒,读书——穿越时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