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新婚夜除了闹洞房,新人休息后,还有可能被“听房”

来源:东饰资讯网

现代人结婚,有些地方会有闹洞房的习惯,而“闹洞房”这个风俗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上古时期,人们把婚礼当作幽阴之礼,不奏乐也不祝贺,周代以前,结婚仪式也不热闹,到了秦汉这样热衷享乐的时代,婚礼不贺的状况才没有持续下去,闹洞房的风俗也渐渐流传开来。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送罢灯后,无论长辈、平辈还是小辈,都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嬉戏热闹,没有什么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是盲婚哑嫁,也就是说,婚前不仅缺少交流了解,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双方特别是新娘,缺少男女交往和作为主人招呼客人的经验,新人往往会陷入不知道怎么跨越僵持尴尬气氛而亲近对方的困惑,而闹洞房有着一个迫使新娘新郎相互配合的过程,而这些不得已、半推半就,能够很好的帮助新郎新娘进入夫妻的角色。

由此看来,闹洞房在古代不仅有着喜庆热闹的意义,还有着更为积极的实际作用。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耳贴墙壁,若得其一言半语,常为人们传扬多年。这便是古代新婚夜除了闹洞房之外,新人躺下休息之后,还有可能被“听房”的场景。

在古代,人们听房,是为了促进新郎新娘的感情,有着美好的寓意,古人对听房,也持有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并不觉得是一种冒犯,相反,这恰恰证明了亲朋好友对新人的关心。新人躺下休息后,会有人留下来在窗外藏好,仔细倾听新娘新郎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和举动,第二天这些趣闻很快便会流传开来。

根据史料的记载,东汉时期出身名门贵族的袁隗在新婚夜与妻子的聊天,并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人伦大义,充满着对国家大事、天下人民的忧心,让听房的人敬服不已。可见,并不是所有新郎新娘都会给听房人打趣的机会,而听房这种习俗,在古代也并不恶俗。

虽然面对这样的场景,新人难免会羞涩,但看在乡邻们好意的份上,也并不会生气拒绝,就连新媳妇的公婆,虽然自己不好意思去听房,但他们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儿子儿媳在新婚夜做了啥说了啥,知道了以后,他们才会觉得心安。

古时候的听房,是一种习俗,表达了对新人的关心,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跟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明,新人在婚前大多都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