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现在已经是五岁孩子的妈妈,自己经营着五家服装店,红红火火,却有个习惯,她从初中开始写日记,基本上没有间断,每天打开喜欢的笔记本,写下一天的感受。她没有想过出书,没有想过给别人看,只是这样一路记录下来。她说,有时翻开十年前写的文字,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在成长,会特别开心。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到,她的小儿子失恋了,她突然想起什么,去翻看之前的日记,果真在几年前的某天,她曾经记录下儿子还在上小学时和她之间的一段对话,那时他若有所思,情窦初开。她不禁万分感慨,强烈感受到了儿子的成长。
我一直觉得,日记是最基础的写作,这是真正写给自己的字,因为不是写给别人看,是自己心思的记录,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坚持下来的人,一定会在某部分成就自己。
除了日记,其他的写作多少会有些读者,信也好,公众号也好,新闻也好,这些都是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这种写作又有另一番趣味和意义。
阅读,收听,观看,这都是输入
聊天、演讲,分享,写作,甚至表演,这都是输出
这是两个点,在这个两个点之间有一根线,叫整理。
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不一样,但内在有一根主线是不变的,除非你记忆力特别好,原封不动地把看到听到的背给别人,否则在表述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信息吸收然后转换的过程,就是这个整理的过程。
在这个输出的外在形式中,聊天是最随意即兴的一种,经常可以越扯越远不用负责,这也是最容易触发灵感的一个部分,但是灵感如果只是触发了却没有记录下来,很可能就忘记了。
但写文字的时候,因为要有开头结尾,要有篇幅长短,要有段落标点,就给这个天马行空套了一个框,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而且如果你还想让看你文字的人明白你的意思,你还必须把本来在脑海中随处乱放的东西整理整齐,用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人家才看得明白。
这就是将你所学到的知识,了解到的资讯,系统结构化的一个过程。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说,读了很多书,可是都忘了,好像都没记住。这其实就是信息太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原因。
我们读书,有两种目的,一个是获取知识,另一个是提升理解力。
我是记忆力不太好的人,这不是缺点,而是一个属性。在我的记忆中,虽然从小成绩还不错,但是文科需要背的知识,我都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考完就忘了,而理科类需要逻辑理解的知识,我却因为喜欢研究推论思考,而印象深刻,完全不用背,就手到擒来。
我将这些知识点背后联系的纽带理顺了,一切就显得井然有序了。
其实,文科知识,也并不应该是靠背的,那些历史,地理,生物知识,也都是有个各自的逻辑的,如果老师能够讲的生动活泼一些,或许我也可以找到它们背后的联系,而不用那么辛苦。
这个观点,是经过我的应证的。
去年,为了感受一下不同的工作范围,我决定跨到一个从来没进去的行业一试,然后我就到好朋友的旅行公司工作了半年,公司业务主要是做欧洲定制旅游的,我们要熟悉欧洲每一个国家、城市、交通信息等等,在不断地跟客人交流改方案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不一样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常常空闲的时候就自己到处翻看旅游书籍,然后把这些线路整理出来,提供给客人。
这使我在离开这个工作一年以后,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些信息,完全打破了我以前考过就忘的时间截点。
写作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压力,让自己去接收资讯,并完全吸收,然后整理输出的一个过程。
从这几天开始写作,我已经完全体会到了这种压力,常常写两千个字,删一千个,不断地写,不断地删,不断地在取舍间做决定,又不断地调整各段文字的顺序,不断地去查资料确认信息。
我仿佛看到自己脑海中的信息像电脑中的硬盘一样,在被调整到最佳位置。
我看到很多人说,坚持三十天的写作,带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说外在的奖励,而是思维的明晰,和内心的平静。
我相信这一点,虽然才开始两天,我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
坚持写吧,你会在这条路上遇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