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关注一个知乎问题: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题主问道:新的一年,翻开日记和通讯录,看到很多朋友,曾经感情那么好,现在也渐渐不联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共有7285个回答,看看点赞数较多排在前面的那些回答,有人说,其实没有什么理由,而是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有人说,时间和空间是扼杀感情的两大杀手,时间和空间的撮合,总会让一些人以为彼此就是最好的朋友;还有人说,我们跟所谓的朋友根本不是同一类人,只是在某个时间点,我们出现在同一间教室,我们需要有人陪我们一起上课吃饭喝酒撸串买衣服,而恰好他们也有这个需求,所以我们各取所需,天天在一起,这让我们误以为彼此情感上很近,实际上我们只是空间上近而已。
前些天我和L君聊天时,突然就聊到了大二那年彼此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我和L君上大学没多久便认识了,如今他已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他说来到新学校后愈发想起母校的好,还说早知道就不来了之类的吐槽的话,我安慰说其实你只是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是很正常的,呆久了会习惯的。那天他翻看起我们几个参加排球赛以及聚会的照片,也和我探讨到为什么曾经的好朋友就渐渐变淡了的问题,我说,大家越来越没有交集,越往后忙着实习找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打球,彼此忙起来自然顾不上联系,而且你不主动,他不主动,就这样慢慢失散了。
是的,有点残忍,大二那年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因备战岁宝杯聚在一起,过后各自回归自己的轨迹,也许就像知乎答友说的,在某个时间和空间,我们各取所需。的确,生命那么长,每个人都只能陪着走一段,到了分岔路口,温柔道别,各自祝福。只是有时候,那句道别之所以说不出口是因为内心的不舍和放不下。
我见过对友谊最好的阐述是高中时从《读者》上摘抄的一段话:“我们需要一个人,在自己心神疲惫的时候随叫随到,任凭自己发泄情绪而不会生气。这样的一个人,不会很多。一辈子只能遇上一位,或者终老也不会遇上。”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便心生感慨,那时的自己不善于同辈交际,当然也不懂爱情,虽然这句话好像也适用于爱情里的另一半,所以我对朋友的看法始终不变的就是,朋友不需要多,而需要交心,否则也不会说人生难得一知己了。
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朋友;到了高中遇到J和X君,我们组成了三人行小组,经常一起约饭,一起泡图书馆,高三文理分科备战高考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上大学仅剩寒暑假的聚会,但每次碰面依然亲切,不会因时间和地域的分离而陌生;以及我提到的L君,即使中间我们有过争吵矛盾,最终依然能够保持彼此都很舒服的联系。于是乎我亦愿意相信总有些朋友,时光淘沙后宛如初见。
我时常在想好朋友或恋人的意义在哪里,或者说,还不曾想透亲密与孤独的辩证。都说人生而孤独,这里的孤独显然是指个体这种状态;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回避不了孤独,这里,孤独指的却是一种心理感受。我经历过很多孤独的时刻,或许朋友便是摆脱孤独的解药,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让那些欢声笑语冲淡一个人的落寞。我仔细想了很久,大概在这个世界上大都陪伴很多,关心很少;付出很多,回报很少;分享快乐很多,分担痛苦很少;最后走散了,我们也意识到了当初的青涩无知,可是时光是回不去的,唯有回忆还能在夜里给予一丝温暖。
每个人都在漂泊,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人生的马拉松里,有快有慢,我们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内刚好合拍,你看着来来往往的他们,知道不必追,也不必等;希望再次遇见,还是朋友。
��Y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