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因为种种因素,被迫地和亲戚去参加一场聚会。聚会上除了我的长辈,其他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孔。在场的大多是事业有成的生意人。
大概是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牛逼能吹了,于是目标便瞄向了我。开始对我的个人情况刨根问底,当其中有一个人问我的学历时,还没等我回答,坐在旁边的大叔便开口了。大叔年纪估摸有四五十,撑着啤酒肚,挂着金项链,顶着高处的发际线摆出一副即将吹嘘的阵势。
“学历高和学历低有什么重要的,我才小学毕业,现在不照样不愁吃喝,我底下的那些人都是本科博士文凭,还不是在为我打工,所以什么文化水平高低,哪里有什么关系,你说对吧。”说完还特别神气的抽了一口烟,“我都不想让我儿子读下去了,早点出来混不更好”。
听完他的高谈阔论,我僵在那里。重新审视了自己,审视的并不是自己的三观,而是确认我所处的地方与此刻和我共餐的人身份。我无法理解这样的言论是出自一个经商多年的人的嘴里,更没办法苟同这样的逻辑。
(一)
饭局完毕后,我和亲戚说起此事。他告诉我,也许在很多的商人惯性思维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我能接受这样的看法,但我无法去对于将这种思想强加给下一代的行为表示认同,甚至担忧。
当目前升学还是处于社会最公平的人才获取途径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用自己的看法去剥夺或者泯灭另外一个人的学习想法和文化的完善呢?
学与不学,真的那么无关紧要吗?当每年百万学子奔跑在考研的道路上,当数以万计的社会人士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而又有众多企业遭遇“用工荒”时,我们所需要填补的这份空白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能力,但除了能力之外,还有的就是学历。学历就是当你走进职场的敲门砖,抛开家族企业或者有关系走后门这样的少数,大多数人就是因为学历不够而与心仪工作失之交臂,而大多企业在人才饱和的情况下无法成功纳贤。所以我们对于学历的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
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就读于一个小城三流大学,刚毕业求职那会,疯狂地投简历,但是收到面试通知的却寥寥无几,只有类似销售或者助理类的门槛比较低的职业发出了面试邀请。而我远在北方的某985院校的朋友,在大三的时候已经收到众多面试函并且在毕业之时收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重要的是,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在校成绩都是差不多的。于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就会看学历条件来确定用人标准。
当你学历更高时,就比别人获得更多机会。
当你学历更高时,就比别人多份竞争资本。
(二)
那么照这样说,学历低的人是不是就是一事无成,学历低的人是不是就注定不能成功,并非如此。
“学历无用论”其实只是针对已经成功的人,你确实可以用大把的例子来论证它,但这些例子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多的人却是在取得成功之后回炉重造,而他们因为知识文化的匮乏背后遭遇的困难是我们不得而知的。
回到本源,在和平年代我们所具备的社会条件与物质条件足以让我们更加便利的取得更高的学历乃至更好的生活。而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却想用过往的自我经历去灌输“学历无用论”这样和主流违背的错误思想,甚至需要我们被动地认可与接受,这是我不能认同的。
用固守的社会逻辑去思考文化水平的价值,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而用这种毫无根据的观念去给别人做意志的强加,更是像在让时代的文明做倒退。
(三)
小辉是我初中同学,初中毕业之后选择放弃继续读高中,转而去打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是因为家庭条件困苦,仅仅只是因为早点出社会能够更早地得到经验,比这样干巴巴地学习一些看起来和未来生活工作毫不相干的知识理论来得有意义。
再次遇见他是在我读大学时候,他刚到一家理发店不久,在做洗头工。我问他这几年过得怎么样,他告诉我出社会后才明白自己下错了棋,几年的时间每份工作干不了多久就觉得不合适,于是乎频繁的换。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能笑笑。
以少数成功的案例或者是“能力胜过一切”理论来进行自我安慰宽恕也更像是借口。当你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本时,还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成立的,其实更加不会因为放弃学历而提升能力。
(四)
学历本身并不能代表一切,而文化的定义也并非只有学历,这是公认的理论。但毋庸置疑,文化本身包含着你的学历和人生观的认知。我们也许在后来的人生里用不到任何函数几何体,然而人格以及逻辑思维的完整却离不开前二十年里的学习培训。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曾经磨难困苦过的国度里是立人之本,是应对挑战最有力的准备道具。
我们自身当然可以选择放弃,可我们也需要承受放弃所带来的苦乐。但我们绝不能够因为三言两语被动的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并没有人来替你承担。
当一个人以没文化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其实他是可悲的,即便他已然是个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