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总被人用来和天堂进行比较。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那是个无比美好的地方,人世间人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来形容天堂的幸福,也都对它适用。但真正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呃……反正,我不喜欢这个乌托邦,托马斯.莫尔笔下的完美世界。
《乌托邦》成书于十六世纪初,它被归类为学术著作,最著名的一个评价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直接启发了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它或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消灭“私有制”并成系统的学说,这正是它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但同时又由于它并没有给出乌托邦社会的形成历史和未来发展前景,这个乌托邦是凭空产生的,所以,这一切又只是一个美好的念想而已。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含沙射影,主要抨击当时英国的各种乱象,具有明显的讽刺性和时代性。第二部分,也是全书的主要部分,着重描写乌托邦这个世外桃源之国的情况,它的社会构成、经济、人民、文化等等。
乌托邦社会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私有制”,并且作者认为“私有制”正是世界各种苦难、罪恶的直接源头。所以在这里,没有富豪也没有贫民,国家的都是个人的,同样,个人的一切也都属于国家。每个人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劳动任务,需要的东西可以去指定集市拿取。不需要给钱,也没有人会多拿,因为当物质变为公有,它便如空气阳光一样平常,没有人会争抢空气和阳光吧。也不分城镇和乡村,虽然从地域上来说有此差别,但居民每两年互换一次,所以,到底谁是城里人谁是乡下人呢?
农业是乌托邦最主要的产业,绝大部分乌托邦人都必须从事农业劳动。其余的,便分布在其他行业,如纺织、工程、学术等等。乌托邦人劳动时间固定,每天六个小时,然后是娱乐和文化活动。他们追求劳动、文化和充足的睡眠。
没有家庭和个人,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户”,三十人为一户,他们一般是按生产活动安排在一起的。所以,父母、子女、兄弟不一定会生活在一起。隔断了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血脉相依的生活模式或者说本能,这也许是乌托邦社会能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即使是这么公平公开的乌托邦,在它的社会中,也还是有“领导”和“奴隶”。只不过,这里的“领导”和“奴隶”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点不同。乌托邦没有“领导”这个词,他们根据级别的不同有不同的名字,但都是由人民自己选出来的,他们的职责和我们的领导差不多,维持整体的秩序和高效运行,但不同的是,他们不敢独断专行,因为,乌托邦人民真的能决定听从他与否。“奴隶”其实是乌托邦特有的一种惩罚罪犯的方式,不单是本国犯罪的人,他们还从别国买犯了死罪的人,让他们从事本国人民不愿意从事的劳动,比如屠宰。他们的镣铐由黄金制成,没错,在乌托邦,金钱就是这么不值一提的东西,只有在国家的外交贸易上,它们才有一点用武之地。
其实,整体来看,乌托邦的社会还是金字塔形。只不过,它的这个金字塔不停转动,因而没有长久的顶点和底层,才得以保证它内部的平衡和稳定。没有谁可以永远拥有一个东西,也不会缺什么东西,甚至连身份都不是固定的,一切都处在变动中,我既是个体也是集体,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没有故事,这个世界也没有故事。只有永恒的安宁,只有我们以永恒的变动换来的它的一成不变。这就是乌托邦,一个没有故事的天堂。
如果说,《乌托邦》里我看见了平等社会的一种可能,那代价就是无限度地抹掉个人和集体的差异,牺牲个人的稳定换取集体的稳定。频繁地变化中,人性不容易成型,它的优点和缺陷得不到机会发展,因此每个人都很简单,而简单就意味着没有矛盾,社会便存在下去。但幸福呢?这还是我们原来追求的那个幸福吗?
反正,我原来想要的,可不是这样的生活。
正如同那句著名的话,“什么都想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用在这里就是:所有人幸福就等于没有人幸福。集体的美满肯定有个人的牺牲,当幸福的标准被唯一指定,为了得到幸福,人们只能不断向那个标准靠近,最后彻底变为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否则一切就只能分崩离析,成为一个笑话。
幸福只能由自己去创造,而不是寻找一个地方或者创造这样一个地方,安放你所有对生活的幻想,也不要妄想能为别人铺垫幸福的道路,那和你无关,也不该这样。
乌托邦是静态的,它没有过去和未来,但生活却总在向前奔腾,所以我们只能经历和追求乌托邦,却永远也不能留在那里。这,就是我们的幸福。
附记:《乌托邦》精彩语录若干
1.没有一个人会比任何人都更幸运。
2.一个人在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的问题上,如果服从理性的吩咐,那就是遵循自然的指导。
3.乌托邦人给“至善”下的定义是:符合于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