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调查丈夫反被玩弄?阿曼达塞弗里德《克洛伊》没你想的这么儿戏

来源:东饰资讯网

大家好,我是龙套夏一条。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由连姆尼森、朱利安摩尔和阿曼达塞弗里德主演的电影——《克洛伊》。

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凯瑟琳是一位高级私人诊所的医生,因怀疑连姆尼森饰演的丈夫大卫出轨,于是雇佣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的应招女郎克洛伊对大卫进行忠诚考验。但随着克洛伊对凯瑟琳生活的不断深入,原本单纯的计划却渐渐脱离凯瑟琳的掌控。当一切真相大白,克洛伊淡然选择死亡,而凯瑟琳的生活也再无法回归平静。

好的电影,一定会让你在放映结束后,依然还陷于人物角色中,思考着剧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想要表达的含义。

《克洛伊》就是这样的影片。

谁是第一女主?

其实谁是第一女主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哪个人物为主,去看待这个故事。

影片实际上采取了双女主的设定,凯瑟琳和克洛伊,她们分别代表电影的两个主题:家庭危机和人文伦理

那么,是以克洛伊的人文伦理为线索穿插,反衬凯瑟琳的家庭危机主题?

还是以凯瑟琳的家庭危机为背景框架,烘托克洛伊的人文伦理悲剧?

而且电影最后也再次展现了克洛伊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

克洛伊的身世

关于克洛伊,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的狗、甚至于她的家……除了她自己以外,任何正常生活里的元素,影片中都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描写。

唯一和第三人有点联系的,就是那支发簪,那支并不奢华贵重,克洛伊妈妈的发簪。

克洛伊对凯瑟琳说:“this used to be my mother’s。”——“它曾经是我妈妈的。”

注意,这里英文台词用的是“used to be”,而不是“was”

那么就需要解释下这两个词的区别了。

“used to be”和“was”都可以表示“曾经是、过去是”,但“used to be”更强调“现在不是”,有一种“曾经最美、今已不在”的意味。

由此可见,这支普通的发簪对克洛伊有着特殊的意义。

再结合克洛伊年纪轻轻却孤身一人,行尸走肉般得做着应召女郎,我们可以大胆联想,她的母亲已经去世,生前十分疼爱克洛伊,至于她的父亲,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是对她不闻不问。

这样的身世,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人,应该是脆弱且疯狂的,也正是这种人设基调,为后续整个故事,埋下了内在的动因。

克洛伊对凯瑟琳的感情

电影中,克洛伊的客户有男有女,说明她对异性或者同性,应该很难再有那种所谓爱的感觉。当克洛伊和凯瑟琳第一次相遇,就试图用那支发簪引起凯瑟琳的注意,之后更是送给了凯瑟琳。

而且,这支发簪在电影中共出现了五次。

按顺序分别是:影片开头克洛伊戴着的特写、克洛伊和凯瑟琳初次相遇、克洛伊和凯瑟琳出租车分别、克洛伊在凯瑟琳房中和影片结尾凯瑟琳戴着的特写。

那么,克洛伊为何会对一个同性女人,还是一个年龄上几乎可以做自己妈妈的凯瑟琳产生感情?又为什么会将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东西送给凯瑟琳?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克洛伊从凯瑟琳身上,看到了记忆深处,已经离开自己的妈妈。

于是,她爱上了凯瑟琳,这种爱不同于那种所谓的“爱情”,而是一种寄托、一种留恋、一种温暖。

克洛伊渴望这种温暖,这种温暖可以让她感觉到自己灵魂的真实,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个人,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个可以用钱来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任人摆布的玩具。

这非常符合克洛伊的人物设定——脆弱,脆弱的人,感情往往是孤注一掷的。

为了留住这份所谓的“爱情”,为了留住凯瑟琳,克洛伊只能利用她最珍贵的——那支发簪,和她最擅长的——窥探与性。

而当她的计划失败,一切期望被打破后,就像被曝光的潜伏者和即将战败的士兵,克洛伊做出绝望的挣扎:引诱凯瑟琳的儿子和最终的自杀。

这也非常符合克洛伊的另一个人物设定——疯狂,疯狂的人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毁灭,甚至包括自己。

凯瑟琳对克洛伊的感情

凯瑟琳已不再年轻,所以她欣赏年轻的克洛伊,就像在欣赏曾经一样年轻的自己。

凯瑟琳和丈夫大卫也早已没有激情,她害怕失去,她想看看克洛伊是怎样俘获一个男人的心。所以当克洛伊向她编造自己和大卫那些不可名状的“生动细节”时,她会被吸引,她把克洛伊的行为想成是自己。

而自己突破底线,和克洛伊最终发生的“事情”,也不过是把克洛伊想成了丈夫大卫。

可当一切无法掌控时,凯瑟琳还是毅然选择和克洛伊了断,并想用金钱解决这一切。

所以,在主观上,凯瑟琳从来没有理解过克洛伊,也不想去理解。克洛伊只不过是她家庭危机中的一段意外,一个错误。

又或者说,凯瑟琳和克洛伊的那些客户一样,克洛伊对她来讲,不过是一个用钱买来的工具罢了。

而当克洛伊死在凯瑟琳面前时,凯瑟琳也只是躲在丈夫大卫的怀里,甚至没有一滴眼泪。

结尾特写的含义

电影结尾,凯瑟琳依然戴着克洛伊送她的发簪,那支对克洛伊有特殊意义的发簪。

这一幕怎么理解?那就又说到最开始的话题,谁是第一女主。

如果你以凯瑟琳的家庭危机为视角,那么这一幕很难和主题相符。

但如果你以克洛伊的人文伦理为视角,这一幕特写就很好理解了。

凯瑟琳之所以会戴着克洛伊送她的发簪,毫不避讳的为儿子麦克举办聚会。(儿子麦克已经知道妈妈和克洛伊之间的事,克洛伊也是死在凯瑟琳和儿子麦克面前)正是印证了上文说的,克洛伊对她来讲,不过是一个不该存在的过客。

那支发簪对凯瑟琳来讲,就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戴或不戴,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克洛伊,生或死,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幕,更加凸显了克洛伊的悲剧,让人心疼。

克洛伊为什么要死

电影中,克洛伊曾向凯瑟琳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有奇异的花草,有温暖的阳光。

这里象征着纯洁、代表着克洛伊灵魂深处的真实。

这是她记忆中或者想象中最美好的地方。

克洛伊说:“她喜欢这里。”

可是,她极力保存的温暖,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假象。

她用心挽留的“爱人”,也不过是把自己当成一件可有可无,随手丢弃的衣物。(参考克洛伊在凯瑟琳房间,边和凯瑟琳儿子麦克ML,边望着凯瑟琳的衣柜,流露出痛苦的表情)

脆弱后是疯狂,疯狂后是悲凉,悲凉后,是无止境的绝望。

于是,她选择用死亡证明,证明什么呢?是自己对凯瑟琳的爱吗?

有可能,但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死,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在自己的躯壳面前,向凯瑟琳,向自己的灵魂,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任人消遣的玩具。

于是,克洛伊松开了双手,她给了生命最后一次放纵。

曼妙的身体在空中优雅的落下,只有死亡,是克洛伊通往那个“世外桃源”的唯一路径。

克洛伊的死,是全片最触及心灵的一段。

克洛伊的扮演者是安曼达塞弗里德,她在这部电影中不仅奉献了大尺度的表演,更是把克洛伊的人物悲剧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完《克洛伊》,心塞不已。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看完《踏血寻梅》。

再上一次,是多年前,读完《悲伤逆流成河》。

我是龙套夏一条,专注于影视评论、影视解说、影视推荐、原创短剧、搞笑视频,欢迎关注我的简书和公众号:夏君放映。

精彩内容天天发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