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天是端午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的小心脏从早晨六点就开始焦躁不安。
好多人都利用这个风和日丽的时节出去旅游了,今天也许就在忙忙碌碌打马回朝的路上;也有一些如我这样的死宅,尽管前两天没有出门玩耍,但今天一大早就在盘算着用最后的一天假期,跑出去撒一泼打一滚,好舒展舒展筋骨了。
玩耍是人的天性,也是我们玩命工作时,支撑我们苦熬下去的信念。一想到挣了钱,将来可以去哪里休闲,去哪里吃喝,去哪里购物,去哪里豪赌,一切辛苦就忽然有了盼头。
人总是喜欢玩耍的。
但小时候,尤其是我们80后的小时候,基本没有父母会教我们玩耍。我们压抑了自己玩耍的天性,我们从根子里被灌输一个概念,认为“玩耍就是犯罪”。
以至于当我们这些乖孩子看到学校里那些“坏孩子”毫无忌惮地玩耍时,我们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却又深切地鄙视着他们。
因为老师和父母都说过: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出息。
但打脸的事,也是前几年网上流行的段子:别人家的孩子小明,从小学习用功,从不瞎玩儿,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找了一份大型企业上班的工作。而另一个熊孩子小刚,从小贪玩,不思进取,半路就辍学了。
后来小明和小刚都回到家乡,父母们才知道,好孩子小明现在的公司老板,就是熊孩子小刚。
这小故事之所以能被大家传开,是因为它讲出了某些事实——那些年只知道玩耍的差生,他们后来竟能够成为人生赢家,而一心只知道读书的孩子,后来只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的人。
说好的读书改变命运呢?
其实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它不在于读书不读书,而在于是否要会玩耍啊。
千百年来,读书有用,这个道理不可否认。但其实,懂不懂玩耍这件事情,也不容忽视呀!
我们可以绕着身边的人细细观察一遍,那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的人,比如技术高管,比如企业老总,比如行政领导,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爱好和玩耍的方式,而且一定是个中高手。
说白了,现在的商业社会、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谁会玩,谁玩得好,谁就有成功的机会,他就会不断突破自己的水平去结交优秀的人,成为卓越的人。
小时候爱玩很正常啊,因为小孩就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索欲,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的事情,想要找到更多的兴趣。
而长大之后,这样的心理更加有利。
因为会玩耍的人,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会在工作中研究出最高效的方法,最合适的途径,最细致的思路,最完美的操作,因为他们有兴趣、有激情、爱玩耍。
他们在生活中也会因为某些兴趣而不断钻研,不断练习,最终成为一个有趣的、丰富的、饱满的人。这种人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能把他带向成功之路。
而平庸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用功读书荒废了人生,而是因为他只会完成指令,而失去了更多可能。
他们脑子里的线路只是串联,没有并联的,而且每个节点的电阻都很大,轻易导不了电,更没有什么开创性思维。
基本上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领导叫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爱人让他向东,他不敢往西,没有强大的魄力。
他们的脑子里,是完成任务,然后找一个角落歇着。而不是让事情在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中变得流畅完美,享受过程,获得满足。
他们和同事相处,就是工作的八小时,而不在乎合作中的默契和熟练;他们和客户见面,就是为了签一个合同,而不在乎对方和自己会不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将来会不会因此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他们完全不享受自己的工作,甚至也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感受。认为工作苦哈哈就苦哈哈,枯燥就枯燥,反正下班之后就可以回家刷电视剧、打游戏、睡大觉了。
基本上,这种人,工作也没劲,玩得也没劲。
除了吃喝拉撒,没什么特长;除了工作繁重,没什么想法;除了听父母的话,就是听老婆的唠叨,没什么欲求。
他们无论当初是成绩好的好学生,还是不爱学习的差生,都没有前途。
而真正懂生活,有出息的人,是那些永远像孩子一样保有好奇心,永远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持续的韧劲儿,做最喜欢的事儿,让自己享受当下的人。
他们在工作时认真苛求,他们在玩乐时安享幸福。
该玩儿的时候,玩得尽兴,该工作的时候,干得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