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中,有两个小说形式是发展较慢的,一是历史题材小说,一是工业题材小说,由于当时种种原因,都没有像别的小说样式一样声势浩大的蓬勃发展,而是一直“不愠不火”,慢慢的因种种原因甚至消弥。今天,分别以李劫人的《大波》和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浅谈“历史题材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
自“历史”从“革命历史”中划分出来,就开始出现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体裁,大部分是因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或逃避,往往以古讽今、借古喻今,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与感情。《大波》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李劼人
《大波》的内容严格的忠于历史的真实,是具有文献性质的作品。它以四川保路运动为背景,记叙了真实性的人物和事件,有罗纶主持保路同志成立大会,有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血腥屠杀,有端方入川的排场等等,并以广阔的社会背景表现出来,使它带有了史诗性质。
《大波》作为代表性作品,也有独特的人物塑造方式。塑造最为成功的就是“钦差查办大臣”端方的形象,以同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斗争展现其性格特色。他既嚣张又懦弱,既强权赫赫又极端孤立,既反动腐朽又风流自赏,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大清官员的形象。
《大波》在写实的同时,也有虚构的情节,比如黄澜生太太。她聪明能干,嘴尖舌厉,就连发脾气也和笑一样好看,迷倒了周围的一群人。然而她一直勾搭表侄楚用,是一个政治背后的“小妇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使作品更具人情味。
《大波》并没有完全受到当时“中间人物”和“反面人物”创造的拘束,并没有依据作者的喜欢和厌恶去塑造人物,而是依据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行为等进行性格表现。除此以外,它更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内涵,并不追求故事的曲折效果,而是将笔伸向社会的广泛领域,表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然而,在随后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中,历史题材小说被喻为“社会主义毒草”而受到排挤。
新中国成立后,工作题材小说更是发展缓慢,一是因为工业题材为“新兴领域”,二是因为作家对比也并不熟悉,所以虽有相应政策支持,但并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该题材的重要代表。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以和平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为背景,描写了整个过程中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既包括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包括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还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自身的矛盾。整部小说以真实的刻画,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小说题材的先驱之作。
《上海的早晨》具有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是以上海纺织工汤阿英、余静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借汤阿英不幸遭遇、成长过程和余静领导工人群众运动同资本家徐义德的斗争,表现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一是以资本家徐义德的活动为线索,表现他们由强到弱、不得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上海的早晨》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线,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都市信息的越来越明显。小说中一系列的资本家形象及其与他们有关的高级职员和家属,构成一个现代都市的上流社会。他们操控着都市经济命脉,决定着都市的文化品位,并逐步表现了这个“上流社会”走向边缘的真实过程。
《上海的早晨》对资本家的形象描绘的同时,通过资产阶级圈内的社交活动、宴会活动,呈现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面貌及神态各异的个性,进行城市一角的展示。
虽这两类题材小说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然而作为“十七年”文学小说的样式之一,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丰富着当代小说的文学宝库。
参考(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