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上面子綦解释了什么是“地籁”,子游接着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地籁”是众窍发出的音响,由此类推,“人籁”就是箫管、笛笙等乐器演奏的声音。那么何为“天籁”?这个问题不仅是子游的疑惑,也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我们来看子綦的回答:“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吹万不同”就是指前面风吹向众窍,而引起的万籁协奏。这些不同的音声,都是众窍自己演奏出来的。“自己”,有注家作“自已”。如果是“自已”,那就是说明所有音声都是自生自灭,没有一个原因。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因为风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没有风的吹动,众窍不可能发声。所以还是应当读作“自己”较为恰切。那么怎么叫“使其自己”?也就是说风使众窍自己发出各不相同的音声。吹者无心,鸣者则因其形态万殊而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音阶。这里是在比喻人,众生由于心量、根器等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想法才有差别。
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相貌、性格、价值观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两个也不会完全相同。思想观念或者说意识形态,为什么存在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叫“我执”的东西,这个东西会把这个身体认取成我,然后执着一大堆“我的财富”、“我的名誉”、“我的妻儿”……事实上,这些通通不属于我。再比如言论、观念上的是非争辩,都是人的自以为是,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想法,当成是确定不移,就好像众窍奏出的音响,皆以为是自己所作,而不知道这背后实际上另有主导者。
所以子綦后面讲到:“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这个能使众窍鸣唱,能让人思维言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西方的宗教说“上帝”是主宰万物的最高存在,哲学又说,人的意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来看,这些都不是最究竟的。憨山大师将这一句说成是齐物论的下手工夫,他把“取”解作“看取”,也就是要我们返观内照,去参究一下,到底这个“怒者”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