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知乎上一直有极高的提问率和关注度。
“百无一用是书生”和“书到用时方恨少”,哪个更有道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别?
如果你和我一样自诩是个爱读书的人,却为上述问题困扰,那么也许,我们本质上都是不会读书的傻瓜。
《这样读书就够了》豆瓣主页假期读完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 由于这本书的适用边界刚刚好是“致用类”书籍(怀着无用之心、兴趣或愉悦自己的目的读书行为排除在外),便刚刚好经由作者赵周老师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我此前的很多读书、学习的思维方法都是错的,或者说不全面。读来有一种深深的“相见恨晚”,一种随时烧脑毁三观的冲击感。
作为2018开年的第一本书,简直是我的“小确幸”。如果没有买下它并且读完它,可能接下来一年的读书行为都是在浪费时间。
为了践行“主动学习”之道,我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将此前缺失的及已经记录在A2便签、即将落实行动的知识点做一梳理。
作为读者,如果企图从一本书中有所“得”,执着于追问读书对自己带来的改变,那必得先摒弃从学校里带出来的“以知识为中心”、“被动接受”、“以考证、考核、证书为目的”的学院式学习方法,转而接受并适应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内在驱动”、“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成人学习方法。前者遗忘速度快,无法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后者在读书过程中联系经验、实际,敦促自己反思、行动 ,为职场或生活赋能。
同时,成人学习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按需阅读:好书三千,独取一本
按需阅读即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为目的,选择与之匹配的书本去读。
“如果不会烧菜,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如何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这一类的书。”
且完全没有必要完整读完一本书,只需径直翻到对应的章节,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内容。明白了这个重要的读书前提之后,你就不会到处问别人要推荐书单,也不必紧盯着畅销书排行榜,跟风买书,落得“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徒增焦虑。
这一观点和《请停止无效努力》(孙圈圈著)中“按需学习”的概念不谋而合:
“你有需要,就去学习,那么你学完是能即时给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这就不容易像无目的的学习一样感到倦怠,前提是这个问题你很想解决。”
按需学习被认为是对冲“意志力差”这一普遍人性弱点、提升学习动力的明智学习方法。
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当下正值风口的“知识付费产品”。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干货很多,但对于个体而言,所需要的仅仅两三种而已。且要视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按需买入,渐进消化,最不提倡的是“囤课”,知识就在那里又跑不掉,为什么要去囤呢?除非你承认自己又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伪学习派了。
2
拆书法:知行合一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如何读,如何使书“为我所用”的问题。赵周老师以成人教育学原理为铺陈,引出了全书最核心的一部分:拆书。
以前我对读书境界的理解,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如此才能把书里面的营养内化到骨子里血液里。但却一直不得路径:究竟怎样做到读厚、读薄?怎样才算对一本好书的回敬?这回总算从拆书法中悟出一二。
拆书法是倡导“知行合一”的读书方法,这也是最普适的学习之道。知,是信息重述、关联经验的“智知”,是把书读厚的过程;行,是规划行动、周期复盘的“智行”,又在把书读薄;相比于“知”,这里更强调“行”,否则,再多的阅读和拆解都是无用功。拆书法有两种实践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二是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现场学习。
便签学习法:
一种可视化的记录方式,也是一种记读书笔记的有效方式。
便签学习法RIA现场学习
拆书家先行阅读完整本书,在需求调研(知识、经验、问题、期望等)的基础上,选取书中的一些关键片段,安排2-3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现场拆解。RIA中,A的环节占时最长。
RIA现场学习在拆书家的现场带领和缜密有序的推进之下,读者能在同等时间内比单纯地自己读更深入地吸收一本书的内容。优秀的拆书家也是优秀的主持人、培训师、教师,我已经开始期待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以及书中提及的花样繁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世界咖啡、视觉思维、ORID拆书。
3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致用类图书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是全书的知识体系,也不是作者或他人的知识体系,而是自己的,谓之“反求诸已”。
有人特别热衷于整理样貌像索引目录的思维导图,或者大段大段地摘录书中句子,这些还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输入”行为,谈不上真正有价值的输出。正确的做法是在你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去补充自己最需要的、最关心的、空白的知识点,且一定要包括知识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知识体系网络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在拆书的良好基础上,这一步会是水到渠来。
4
三种维度修炼学习力
当我们问“如何读书”的时候,它的底层问题其实是“如何学习”,书本只是知识的载体之一,阅读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一个想好好学习的人来说,从知识中学习并非学习的唯一机制,“从信息(手机阅读)中学习”和“从经验(实际疑难问题)中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维度。
从信息中学习,背景是我们处在一个移动阅读的时代,面临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或知识的碎片化,倒也没关系,但能否自己给它添加上下文,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将信息“拆为己用”变得关键。一味抱怨碎片化的人,是没有知识体系的表现,没有真正地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逻辑内涵源于“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为能力。”“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学习力的3个维度前文所述的两种拆书法也对应着这三种维度。
赵周老师顺便提了他对于“干货式学习”的态度,“二十分钟听一本书的精华”相当于脱水的蔬菜,相当于把鲜鱼晒成咸鱼干,有无营养另说,但脱离了上下文(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使你很难建设或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久而久之会养成思考的“效忠”,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5
主动学习、学习促进者
“主动学习就是有输出的学习。输出形式包括很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写作、演讲、教会别人。”
这正是一个内容载体多元、输出门槛极低的时代,正如我敲下的这篇读书笔记,输出的重要性和好处不多赘述;同时,赵周老师也提到,“学习者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学习促进者。学习促进者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在“教会别人”这件事上,赵周老师分享了有两个基本技能:学会正确地提问和回答提问。
善于学习的人在提问时,会兼顾两点: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以及,在标准的层面向对方提问(问对方面对这类事务时都考虑哪些因素)。知乎上很多“如何体”的问题,依然有其价值。
回答提问,忌正确答案,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每一位拆书家正是学习促进者的生动实践者,个个身怀“把一本致用类图书加工为一场培训”的绝技。截至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筹备分舵,覆盖40多个城市,每个分舵每周举办一次线下拆书活动,目前已培养出1100多位拆书家,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再回过头看开篇的问题:
“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无用论)和“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有用论),哪个更有道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别?
如果只是把书读一遍,根本无法把握书中的体系,两周后的记忆留存率约为10%,试问一个月以后呢?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阅读者是否具备使读书有用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了从“选书——拆书——反思——行动”的一整个环节,以及通过分析整理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读完掩卷后扔掷一边。
同理,
学习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如果一个学习者能将学习力的三种维度运用娴熟,善于反求诸己,习惯从事“经验——信息——知识——应用”的闭环运动。这时,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再纠结于学习有用无用、有意义无意义这种问题了。
知了,一个靠读书对抗迷茫的北漂互联网运营民工。长期关注内容产品和文娱领域,微信公众号:了了次元(liaoliaoci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