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教案(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A[“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B[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4)
一、设计思路
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xx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xx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xx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5)
【题解】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20],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21],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22],戒其族:“过岐[23],朱泚幸致货币[24],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25]。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27],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28]。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29],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0],过真定[31],北上马岭[32],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33],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36]。谨状。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他们天天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就答应了段太尉的要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头,砸坏酒器,酒流进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劝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在军队名册上挂上个名字,杀害百姓,象这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再拜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回头呵斥手下士兵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毛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民,说:“我怕姓段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求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子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交给你,你居然收下不知羞耻。大凡一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到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不消一晚,就自恨而死。
等到段太尉从泾州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临行前他告诫后去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经过时,朱泚执意要赠送三百匹大绫,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收,朱泚还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太尉发怒说:“竟然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无法拒绝呀。”太尉说:“但终究不能把大绫放在我家里。”就把它送往司农的办公处,安放在屋梁上。朱泚谋反,段太尉遇害,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取下一看,原来封存的标记还在。
段太尉逸事如右。
[1]太尉句: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的推荐,段秀实任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刺史。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2]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肃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王。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郭子仪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3]王子晞句:郭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侵边,郭晞奉命率朔方军支援邠州,时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后于大历中追赠兵部尚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4]领:兼任。节度使:主要掌军事。唐代开元间设置,原意在增加都察权力。安史乱后,愈设愈滥。[5]寓军:在辖区之外驻军。邠(bīn宾)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6]无赖:横行。[7]货:财物,这里指贿赂。[8]嗛(qiè妾):满足。[9]釜:锅。鬲(lì立):三脚烹饪器。瓮(wèng翁去声):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人,李广弼部将,广德二年任邠宁节度使。[11]状:一种陈述事实的文书。白:秉告。[12]生人: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13]都虞候:军队中的执法官。[14]躄(bì必):跛脚。[15]戢(jí集):管束。[16]晡(bū逋)食:晚餐。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17]柝(tuò唾):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18]太尉句:白孝德初任邠宁节度使时,以段秀实署置营田副使。唐制:诸军万人以上置营田副使一人,掌管军队屯垦。[19]巽(xùn迅):通“逊”,委婉。[20]淮西:今河南省许昌、信阳一带。[21]赭(zhě者):赤褐色。[22]及太尉句: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段秀实自泾原节度使被召为司农卿。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之事。[23]岐: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24]朱泚(cǐ此):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时为凤翔府尹。货币:物品和钱币。[25]识(zhì志):标记。[26]太尉句:这是表示正文结束的话。[27]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28]永州句:当时柳宗元任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这里是他官职地位的全称。史馆:国家修史机构。[29]出入:大抵,不外乎。[30]宗元句:柳宗元于贞元十年(794)曾游历邠州一带。周:在岐山下,今陕西省郿县一带。斄(tái台):同“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31]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宁”之误。真宁即今甘肃省正宁县。[32]马岭:山名,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33]校:中下级军官。[34]姁(xǔ许)姁:和好的样子。[35]色:脸色。物:此指人。[36]执事:指专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史官韩愈。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2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20〕,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21〕,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22〕,戒其族:“过岐〔23〕,朱泚幸致货币〔24〕,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25〕。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27〕,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28〕。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29〕,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0〕,过真定〔31〕,北上马岭〔32〕,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33〕,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36〕。谨状
[原文]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_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6)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7)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1、知识与技能:
⑴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⑵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⑵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⑶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⑵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1、重点:
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让学生通过对现今边防战士的关注,来进一步关注祖国的建设,激发爱国爱乡的情感。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三十一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七十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9)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汇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教师:我们最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烽火狼烟
教师:从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我们的通讯方式在不断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人类实惠在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代人的赶集方式(展示课件)。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态?
学生: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师: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只要20XX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三国时期我国古人用肉眼观察火星,现在人类用宇宙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火星地表图片,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人类踏入宇宙,再到空间实验室,我们队太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难点)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判断: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机器工具代替手工工具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E、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发展的是:ABEF 运动变化的是:ABCDEF)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
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那么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些反例来反驳这些观点呢?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3)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活动】探究活动 .
思维拓展: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1、区别:(1)、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具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2)、性质不同
运动、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2、联系:
(1)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展示课件)
【练习】典题训练 .
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方法指导 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XX·江苏高考)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方法指导 这一类选择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因为所给的选项并非全部错误,因而选择时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处理每个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宜采用淘汰法,淘汰错误选项以减小难度,对剩下的选项一定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意图进行直接选择,寻求更直接、更具体或事物根本性的联系,从几个具有类似意图的选项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选项是什么。
【作业】布置作业 .
1、完成分层训练P117能力提升
2、预习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 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省的两道学考题。
【20XX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 (材料选自20XX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XX年1月学考卷】
主观题(“关于近年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材料略)
31.(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
请同学们思考:从材料和知识的限定来看,这两道学考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材料往往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判断这些新问题;就知识考查范围来看,不仅仅一个知识点,还涉及到一个一框内若干目,这些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掌握程度涉及到B/D级别。解析级别 注意B级要求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关系。这就启示我们----
明确了“怎么考”,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第一课—
2、 这一课考什么呢?请看知识条目及要求,内容包括两框5个考点,级别C/B,根据刚才对怎么考的领会,我们首先要夯实这些知识点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把静态的知识动起来
3、 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类社会历史当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涉及到生活的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意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然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矛盾)事物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吗?所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有哪些?(阶级斗争和改革)
分析实践---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的的实践活动中什么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谁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呢?(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无论是领会还是分析,都要求我们理清了每个知识点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微观上落实: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生提问环节:师生互答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十八届三中全会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情感拓展:嵊州的发展离不开嵊州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学们要做改革的主力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热点探究:
1、20XX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浙江再次焕发生机,国有经济在“混合”中增强了控制力,民营经济在“混合”中开始了第二次飞跃,两者在融合中提高了浙江经济的总体实力。
2、 20XX年3月,浙江省某县级市将涉及服务产业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500多项削减到1534项,并向公众晒出“权力清单”,规范政府行为。
3、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从20XX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最高档标准由1310元涨到1470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居全国省区前列。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浙江省(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
B.调整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改革实践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20XX年,A 市市政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举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为全市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努力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A市市政府是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课堂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 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 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 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 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 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5】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原因。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能力目标1.树立世界是可知的观念,逐步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明确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悲观、消极思想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奋进。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明确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教学难点 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辩证思维的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就要否认意识的反作用。突破这一难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知识运用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教师引入材料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2004年2月正式启动的,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规划为“绕”、“落”、“回”三期,首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深入了解月球;接着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整个计划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
任务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目标探测月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绕月高度100公里
飞行时间112小时
携带装备月球车、分辨率10米CCD相机、激光眼等“七种武器”
着陆方式月面“软着陆”
教师:自主探究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理解: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步骤等。而动物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板书)
发射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
到达月球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
降落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选择长三丙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先将卫星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卫星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不同,嫦娥二号任务是要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长三丙火箭增加了两个捆绑助推器,运载能力更大。
教师提问:自主探究二: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的什么特点?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应什么
(2)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追溯过去,推测未来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⑴、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思维拓展:※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教师展示:《十大未解之谜》
1、UFO之迷
2、埃及古墓咒语之迷
3、鬼魂之迷
4、裹尸布之迷
5、韩国客机坠毁之迷
6、肯尼迪死之迷 7、尼斯湖水怪之迷 _x001D_
8、奇迹之迷
9、人体自燃之迷 10、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迷
教师归纳: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不断前进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材料阅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神话故事,它描写的是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在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成为月球上的第一个居民,过着天上人间生活的故事。事实上,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奔月梦想。现在,嫦娥奔月的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嫦娥二号卫星总指挥张廷新欣慰地说,嫦娥二号卫星研制团队采取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外,在研制队伍中还不断强化“用成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零缺陷”的工作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队伍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岗位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位研制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依据文件和标准规范都一清二楚。在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嫦娥二号研制队伍逐步形成了以“强烈的成功欲望,认真的负责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协作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为精髓的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立志当如斯。在风险多、难度大的型号研制工作面前,志存高远的“嫦娥”设计者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魄力全情投入到确保圆满成功中,铺就了“二姑娘”完美的奔月之路。
教师提问: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板书)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板书)
问题讨论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设疑: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没有航天飞船,人能制造出这些东西。燕子能筑巢,蜜蜂能酿蜜,也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人与动物都能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动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改变,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特殊器官采集花的甜液,酿成蜂蜜,它既不能织网,也不能筑堤。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
2.人类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得合乎自己的需要。人没有狮虎那样的坚牙利爪,不像鹰隼那样能展翅高飞,奔跑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只兔子。但凭借种种工具,人类可以制服狮虎,飞得比鹰隼更高,跑得比兔子更快。人们可以制造锄犁拖拉机,耕种土地,生产出粮食来;还可以驯养牛羊猪鸡鸭,让它们生养繁殖。
总之,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人们不但改造着自然界,也不断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
问题讨论2:
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小学选了一个班,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实验后认为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和学生本人。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和学生,从而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取得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可以变物质。
(板书)
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1932年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使100多人听了之后自杀,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世界音乐史的一个奇迹。一个匈牙利青年在酒吧听这首乐曲时,突然拔出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警察赶到现场后,在他左手握着的《黑色星期天》乐谱上发现如下字句,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凶手就是这乐曲。一个美国姑娘出于好奇,借了一张录有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第二天下午,同事发现她躺在卧室的血泊中,桌上留有遗书说,我无法忍受这旋律,它是我的葬礼曲。
乐器能杀人,让世人震惊。为此英、法、美等多国的电台召开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行动抵制这首乐曲。1945年《黑色星期天》的乐谱和唱片被全部焚毁。查里斯临终时忏悔说。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如此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惩罚我吧。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归纳总结)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叫意识的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教师总结:(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阅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阅读教材。
2.问题探究。
材料:气象与奥运息息相关。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多雨时节,为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有关部门加强了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雨的准备工作。届时,奥运天气预报将禁用“降水概率”等模糊词语,必须明确“是否降雨”,而且将具体到“几时几分”、哪个奥运场馆有降雨。为提高人工消雨的成功率,他们还加强了与重庆等具有丰富人工消雨经验城市的联系。
问题:
(1)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这种说法对吗?
(2)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3.学生思考并回答。
(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天气的预报越来越准确精细,甚至可以干预、影响天气。这说明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这并不说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
(2)人们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
4.概括总结。
从奥运天气预报的事例可以看出,做好各种事情,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所作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板书并讲解)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首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其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7】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8】
【温故知新】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目标导航】
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
2.辩证否定的实质?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4.创新的社会作用?
【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辩证的否定是否就是抛弃?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议一议: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3. 议一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它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就必然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却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不要紧,请认真听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会和你一起解决的。
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3.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寓意是( )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对立统一的原理
4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 摒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7.下列说法中,包含着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①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瞬间,既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又不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②任何生物体的存在,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④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国外一切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和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就必须 ( )
①具有批判性思维 ②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推翻一切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2.《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910件,增速居全球首位,但专家指出,我国属原创性的专利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
A.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认识和改造规律
C.解放思想,勇于否定一切既有理论
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展真理
13. 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于中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问题,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奖委员会主席的SuneSvanberg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直接点题——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SuneSvanberg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①只要大胆创新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②只要创新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③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④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创造新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 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12分)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
1、你完成本“案”的情况(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情况(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3、你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 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导学案
【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与科技的关系:科学的本质就是_________。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 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 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 _ __ 。
综合探究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分歧的三点表现
①唯物辩证法用 的观 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用 的观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2、内因:
外因 :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是否 。
【合作探究】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1 5年的实践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XX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 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从哲学角度看,我们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从哲学上思考,我国青少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 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 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 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 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 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 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 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 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 “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 ”是指什么? (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 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课堂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教师提问: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教师总结: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提问: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为什么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学生回答: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二: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人脑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鲁迅
教师提问:这车材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汇总五篇
课案课件是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安排时间去完成。只有课案课件教师撰写得越充分,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好。的编辑为各位带来了这篇《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的研究报告,该文章只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Ⅰ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Goals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earn to make dialogue using request & commands
Learn to transfer from direct into indirect speech
Learn to give opinions and organize ideas by way of brainstorming
Learn to make a poster showing your ideas clearly Ⅱ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Refer to Introduction in the teachers’ book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speaker ma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 so they may use different words and dialect, such as subway-underground、left-left-hand-side、two blocks two streets.Make dialogues using request or command: Pardon?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I beg your pardon? 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I don’t understand.Sorry.I can’t follow 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How do you spell it, please?
词汇
1.四会词汇
include role international native elevator flat apartment rubber petrol gas modern culture AD actually present(adj.)rule(v.)vocabulary usage identity government Singapore Malaysia rapidly phrase candy lorry command request retell polite boss standard mid-western southern Spanish eastern northern recognize accent lightning direction ma’am subway block 2.认读词汇
Shakespeare Noah Webster Lori dialect Houston Texas Buford Lester catfish 3.固定词组
play a role(in)because of come up such as play a part(in)
语法
Command & request
Open the door.Please open the door.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Indirect Speech
He told(asked)me to open the door.Ⅲ.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通过对世界英语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它不断地吸收、交融、容纳、创新,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带有国家、民族、地区特色的英语.没有人们认为的那种唯一的标准英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了解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惯用法,和不同的发音规律。
1.1 Warming Up简要介绍了世界英语的分支以及英语语言在不同国家产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多文化、多层次、多元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1.2 Pre-reading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以便参与课堂活动。
1.3 Reading简要地说明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形成原因,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1.4 Comprehending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1.5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主要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重温本单元前几个部分所学的新单词和短语,同时也通过新的例子展现了美国英语、英国英语的差异,并着重介绍了本单元的语法项目(Request & Command and Indirect Speech)。
1.6 Using Language其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地各国说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美国东西部、南北部,说话均有所不同。为帮助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讨论中国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本国的文化差异。
2.教材重组
2.1 导入 把Warming Up 作为一堂课。
2.2 精读 把Pre-reading、Reading 和 Comprehending整合在一起作为一堂课精读课。
2.3 语言学习把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Workbook中的Using Words, Using Structures 结合在一起。
2.4 写作
2.5听和说 把课文中的听和说整合成一堂课。
2.6 练习课 workbook exercises & other Exx.3.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Warming Up
2nd period Reading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r& grammar 4th period Writing
5th period Listening & Speaking 6th period Exercises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One Warming up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warming up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b.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more than;include;play an important role;because of;international;native;elevator;flat;apartment;rubber;petrol;ga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b.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jokes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Englishes.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Listening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
a computer;a tape-record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I.Leading-in
Fun time: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reet each other with their dialects.At the same time, lead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topic of this unit--“language”.Step II.Warming up.1)A quiz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countries speaking English as their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Lead the students to the topic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2)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Step III.Talking about “world English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1)Listen to a dialogue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an Englishman.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m.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mainly about vocabulary and spelling)Step IV.Speaking Task.Students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a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like the dialogue they listened to.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wo Read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hrough this passage.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
Get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能力目标(Ability aim)
Get som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Grasp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play a role in /because of/ come up/ play a part in and learn the grammar--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approach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Warming up.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 them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Step 2
Pre-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in pairs.1.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today? 2.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3.What has helped to spread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4.Do you think it importan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Why? Step 3
Reading.1)The first-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book.2)The second-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get some detail information.a.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agraph, students answer some questions
b.For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o fill in the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c.For the last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ndia speaks English.Step 4
Discussions:
1.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 Why? 2,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
3, Do you think Chinese will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instead of English in the future?
Step 5
Extension
Give th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of origin of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English From 17th century—19th century
The UK colonized Ireland and joined with Scotland long ago
Colonized;North America, the Caribbean India, including Pakistan, Bangladesh, Australia, New Zealand, Palestine, parts of sub-Sahara Africa,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merican colonial rulers also brought their English to:
Hawaii, Puerto Rico,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speaking in China.Tell them some proper items.Native speaker: A person who speaks English since birth but who may not speak a standard form of it.L1 speaker: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who uses it as his or her mother tongue or an immigrant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who always prefer to use it 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2 speaker: A second language speaker of English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ep 6
Homework
1.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11.2.Read passage on page 51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nd make notes about Murray’s life.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hre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c.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command;request;retell;polite;boss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c.Students can use the indirect speech.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Discover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examples c.Practice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Warming-up(Revision)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o over th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Do some exercises : change a statement or a question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2.Talk about Request and Command.1)Talk about the polite and Impolite tune.2)Change the commands into Requests.3)Learn to give requests or command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Step 3.Talk about how to change a request and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ask(ed)sb(not)to do sth tell/told sb(not)to do sth
Step 4.Practise changing a request or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5.Using the structure.A game: choose two students act as two robots.One listens to the requests, the other listens to the commands.Other students give either requests or commands, and the robots do what the students asked them to do.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Period Four)writ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a.Let students get to know how to write a statement by using brainstorming
b.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 or sentences to make it as an essay or passage not just several sentences.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Write a statement
能力目标(Ability aim)
Using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collect sentences and then arrange them properly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I think, I believe,In my opinion…
We learn English to do…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How to arrange sentence correctly.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Brainstorming way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 Leading in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students “Why should we live?” which is a simple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might be variou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tep2 Presentation
Also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and “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Step3 A poster
Write a poster to collect all their ideas.try to use completely sentences, such as : I like to study English and use it for business in the future.I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read English books.Say,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trying to use complete sentences, such as: If I learn English well, I can bring in the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to China.So China will become stronger.I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this case I can read many English novels, so I can 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 then more Chinese can know more things about the world.Step4 Write an essay
The title is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Step5 Display the structure on how to write the essay.1.State your points of view. the supporting reasons.3.Get a conclusion Step6 Show them the connecting words which can help them to join the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Illustration: I think ,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ddition: firstly, secondly, then, besides, at last… Contrast: however, but , on the other hand… Summary: in short, in a word, therefore, so…
Step7 Give them a simple example which is not complete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I strongly think we not only need learn English but also learn it well…Why should we learn it…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in the future?…So… Step8 Homework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Para1.My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Para 2.How I can improve my English.Para.3.What I like about learning English.Para Para 4.How I hope to make use of my English.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Five Listening & speaking
一、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材(Teaching materials)listening materials on p12 and p14 on the textbook, another one attached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enable Ss to catc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m and distingu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try using them in dialogues.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distinguish some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some dialect and accent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and some dialect accent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listening and talking
四、教学准备(Teaching aids)tape recorder and get students’ answer sheet printed ou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Listening
Listening 2(text book p14)
Listen to the tape, getting to know American dialect and accent.Step 2 Speaking
After listening to different dialects and accents, see if Ss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e following words:
ask after either neither kilometer box……and more
Unit Two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he Sixth period Exercises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workbook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mmand “commands and requests” b)Through cooperative work find out correct answers themselve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ssages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a.Fast and careful reading
b.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Warming up
Step 2: speaking task(Review commands and requests)
Offer them situations and try to make dialogues with commands and requests Step 3 :Do the “Reading” on P13 and answer questions on it briefly.Step 4: Finish the “Reading Task” at p.51 and complete the form after it.Step 5: Group work:
Ask them to sum up what codes and short forms of words they often use when they often chat on the net with others.Step 6: check up their researching result.Step 7: homework.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2】
Unit 1 Friendship :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 教案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友谊。这一课时主要是围绕阅读部分来讲,阅读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在学习上一课时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对阅读文本“安妮最好的朋友”中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等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第三课时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及以后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练习打好基础。文章通过一个虚拟的采访——两千年前古希腊作家帕萨尼亚斯与一位当代女孩李燕的对话,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及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作为自己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reason;list;share;feeling;Netherlands;German;series;outdoors;crazy;nature;purpose;dare;thunder;entirely;power;according;trust;indoors;share...with...;go through;hide away;set down;a series of;be crazy about;on purpose;in order to;in one’s power;face to face;according to;2.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觉得最困难单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3.了解强调句型。(二)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
2.能分析并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疑问和陈述)的规律,能熟练地进行两者间的转换,并在生活中运用。
3.能介绍Anne的基本情况,说明她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渴望。(三)情感目标: 1.通过Anne的日记,了解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悲惨命运。2.体会自由,友谊的珍贵。
3.通过学习此阅读文章为学会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并能分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和虚伪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 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有考虑过和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个物品交朋友,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析原因。(二)课前 阅读开始前,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上一课时讲过的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寻读)阅读技巧,并要求学生们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下面文章的阅读。1.skimming(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Read the title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Notice any pictures and charts
Read the summary or last paragraph 2.Scanning(寻读)的方法和技巧:
①学生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写出每段的大意。②全班默读文章。③读安妮的日记
1)Ask the students how Anne felt in the hiding place.2)Guess the meanings of “spellbound” “ho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from the discourse.3)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it.④大声朗读 : 播放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并跟读。(三)讲授新课: reading 阅读
1.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只通过阅读标题和看图,先不阅读文章,让学生试着猜猜看安妮的朋友是什么。3.让学生浏览前两个段落来确认他们的猜测。
4.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的日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鼓励学生先列出一些关键词,如:Anne, crazy, nature等
Para.One: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Para.Two: 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Para.Three: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5.给学生讲解本课的生词。1.add(to)v.1)to put together with something else so a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size, or importance;
2)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The fire is going out;will you add some wood? The snowstorm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Add up these figures for me, please.2.ignore v.to take no notice of;refuse to pay attention to
eg: His letters were ignored.Even the best of men ignored that simple rule.My advice was completely ignored.ncern v.使担心;使不安
(+about/for);涉及,关系到;影响到 eg: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He is concerned for her safety.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He was very concerned about her.4.loose
adj.not firmly or tightly fixed.eg: She wore loose garments in the summer.I have got a loose tooth.Some loose pages fell out of the book.5.purpose
n.[C] an intention or plan;a person’s reason for an action.eg: What is the purpose of his visit? The purpose of a trap is to catch and hold animals.Did you come to London to see your family, or for business purpose?
6.series n.(of)a group of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or related in some way,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or in order.eg: Then began a series of wet days that spoiled our vacation.This publishing firm is planning a new series of school textbooks.The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new drug.7.cheat.1)v.to behave in a dishonest way in order to win an advantage;2)n.a person who cheats;dishonest persons
eg: They cheated the old woman of her house and money.The salesman cheated me into buying a fake.He never cheated in exams.I see you drop that card, you cheat!
I never thought that Sam is a cheat.8.share
1)vt.&vi.(inwith amountbetween)to have, use or take part in something with others or among a group.2)n.(inof)the part belongs to, owed to or done by a particular person.eg: The money was shared out between them.Sam and I share a room.We shared in his joy.They always share their happiness and sorrow.I have done my share of the work.9.crazy adj.1)mad;foolish
2)[+about] wildly excited;very interested
eg: You're crazy to go out in this stormy weather.John's crazy about that girl./ She is just crazy about dancing.10.dare v.& v.aux..1)+ to do;2)+ v
to be brave enough or rude enough(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unpleasant).eg: How dare you accuse me of lying!/ How dare you ask me such a question? My younger sister dare not go out alone./ He did not dare to leave his car there.11.trust
1)n.[U](in)form believe in the honesty, goodness or worth etc,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2)v.to believe in the honesty and worth of someone or something;have confidence in
eg: I have no trust in him./ I don’t place any trust in the government’s promises.Why do you trust a guy like him? / I trust your wife will soon get well.12.suffer v.(for)to experience pain, difficulty or loss
eg: I cannot suffer such rudeness./ He suffered from poverty all his life.My father suffers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They suffered a great deal in those days.13.advice n.[U] opinion given to someone about what they should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v.advise to give advice to
eg: I want your advice, 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 I asked the doctor for her advice.If you take my advice, you won’t tell anyone about this.He gave them some good sound advice.municate v.1)(to)to make(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known or undby others.e.g.by speech, 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
2)(with)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 eg: Our teacher communicates his idea very clearly.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Deaf people use sig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15.calm
1)adj.free from excitement, nervous activity or strong feelings;quiet 2)n.[U] peace and quiet 3)v.to make calm
eg: You must try to be calm./ The high wind passed and the sea was calm again.The police chief advised his men to stay keep calm and not lose their tempers.There was a calm on the sea./ She calmed the baby by giving him some milk.We calmed the old lady down.Useful expressions:
1.add up : 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Add up 3, 4 and 5 and you'll get 12./Add up your score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can get.If we add these marks up, we'll get a total of 90.2.calm down : to make or become calm
eg: Calm down, sir.What's the trouble?/ Just calm down,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W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but he keep shouting.3.be concerned about with : to worry or interest
eg: My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my studies./Don’t concern yourself about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She’s concerned about his son’s future.4.go through
1)to suffer or experience;2)to look at or examine carefully;
3)to pass through or be accepted eg: The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oo many wars./ The new law did not go through.Let’s go through it again, this time with the music.5.set down
1)to make a written record of;write down 2)put down
eg: I have set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I will set down the story as it was told to me.Please set me down at the next corner.6.a series of + pl.& n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一连串的,一系列的,连续的eg: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car accidents at the crossing.These days I have read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reading.A series of TV play is on Channel 1 these days.7.on purpose : intentionally;with a particular stated intention eg: He did it on purpose.“I am sorry I stepped on your toe;it was an accident.” “It wasn’t!You do it on purpose.”
I came here on purpose to see you.8.according to : as stated by sb.or sth.eg: They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Please arrange the books according to size./According to the Bible, Adam was the first man./According to her, grandfather called at noon.9.fall in love : begin to be in love(with sb.)
They fell in love at once;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What will he do if his daughter falls in love with a poor man?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or years.10.join in
: to take part in(an activity)
They are going to join in the singing./She started dancing and we all joined in./Would you like to join in my birthday party?
(四)巩固练习: 阅读后
1.让学生做理解部分的练习。2.利用“理解”部分的练习,问学生: Imagine you had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s.让学生讨论,并且将答案列出来。每一组可以决定出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最后全班选出最佳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
1.再次通读一下这篇短文,尝试复述它。2.做完练习册的作业。
3.用几句话表达你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设计意图: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考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分层教学,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知识点的细致处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单词短语部分讲解过多,占了很多时间,可以将其改为课后练习的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3】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pen pals。主要语言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countries, cities and languages。语法结构为 Where…from; Where…live and whatlanguage…speak。先以Activity1复习语言与国家的配对练习入手,Activity2a, 2b一个综合的听力训练来展示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以听力内容为基础,通过Activity2c中假设的两人对话操练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多沟通与多交流。
Activity3a是一篇email形式的阅读文章,并有相关问题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回答Activity3b 是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的写作练习,Activity3c是一篇模仿写作,让学生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关于本人信息的email。我在各课时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小活动,通过Discussion,Classifying,Guessing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用学会的知识与外国的笔友自如的交谈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目标
a. 重点词汇:
Countries: Canada, Chin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Kingdom, Paris.
Cities: Sydney, New York, Toronto, Toyo, London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b. 重点句型: -Where…from? -She‘s/He‘s from…
-Where does…live?-She/He lives in …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She/He speaks ….
2、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在文段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b. 学会用英文给笔友写回信,简单介绍个人情况;
c. 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d. 在连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句型来谈论年龄和日期。
3、交际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国朋友交流。
4、德育目标
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三、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谈论国籍、民族及其语言。
2.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住处。
难点: 1. 含from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2. 含live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四、课时结构
为了能较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本单元授课时定为四课时。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Period 2 Section A 3a—Section B2c
Period 3 Section B 3a---3c
Period 4 Summing up Section A and B and the grammar.
五、教学过程设计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to express the main countries and cities.
2.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ountries.
3.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Key points:
1. Words: 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Tokyo world
2.Sentence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
-Where does he live? - He lives in Paris
-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in (1a&2a)
First greet the students. Then teacher begins the topic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have a nic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go to many places? I do. Then use the fresh pictures through computer to teach the students names of countries, citie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then show the flags and pictures, let them guess the names of countries and cites. At last finish 2a on page2.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完成本单元的新单词的导入,通过提供给学生每个国家的地图,让学生猜出国家名称及相应的城市,学生能有意识的记忆国家及城市的名称,并为整节课任务的完成奠定最基本的词汇基础。在看图片时学生能够做到精神集中,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Practice(1c&2d)
①Teacher says: I goes to many plac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 I have many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e of my pen pals is Sandy. She is from the UK. She lives in London.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pen pal? Some say yes, some say no. Then go on with ―Where is she/he from?‖ and ―Where does she/he live? Ask som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practice with teacher.
②With these sentence structures,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 in pairs.
③Make a Survey to understand your classmates better.
上面这些句型的操练都是为了最后一个任务作铺垫。操练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填写调查表,了解全班同学的笔友分别来自哪个国家以及居住在哪个城市,同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国家和城市相关地理文化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where…from和where…liv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综合运用目标语言,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国籍和住处。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1b,2b&2c)
After practice, do a lot of listening exercises. Finish 1b on page 1 and 2b & 2c on page 2.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在他们熟练掌握本课时句型以后再做这些听力应该是不难了,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且这些听力材料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Step4.Homework
Revise Section A1a—2d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about pen pals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1. Go on to learn the countries and cities.
2. 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3. 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language does she/he speak ?
- He/She speaks…
Key points:
1. Words: language, Japanese, French, in English.
2. Sentences: -What language do they speak?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
-She/He speaks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Brain Storm)
Use fresh maps of some countries, let the students say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单词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这一节课新知识的教授作好了衔接。使新课的导入自然又轻松。
Step2.Lead—in (3a&SectionB1)
The teacher says we have known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but 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s do people speak in these countries? Let‘s look at the map and guess. Then do a matching exercise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t last do 3a and sectionA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那个国家讲什么语言,学会说这些语言的单词,为下面的任务做准备。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B2a&2b)
Do some listening exercise to review what we learned before.通过这个听力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下一步的学习举了一个范例,相当于一小步导入。
1My pen pal is . She is from speaks has .
2.Teacher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pen pals, then Ss introduce their own pen pals.
The structures::My pen pal's name is... He/she is from.... He/She lives in... He/She speaks…. He/She likes….
3.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
4.Make a survey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students' pen pals, including their names, ages, nationalities, countries, cities, languages,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4】
1.attitude to/towards
sb/sth
2.take/adopt/have a
positive/negative...attitude
3.previous adj.ver.1.2.3.4.5.6.5.be covered with/by.... 6.enthusiastic adj.(about)
7.enthusiasm n. 8.amazing adj.9.amazed adj.(to
do)(at/by)10.amaze v
11.amazement n. 12.to one’s amazement 13.in amazement rmation n. rm sb.of sth.16.instruction n. 17.instruct v. 18.bored adj.(with)19.boring adj.20.bore v.
21.embarrassed adj.22.embarrassing adj.23.embarrass v.
24.embarrassment n. 25.behavior n.(U)26.behave oneself 27.description n. 28.describe v. 29.impressive adj.30.impress sb with...=sb
be impressed with/by. 31.impress sth on sb/on
one's memory32.leave/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33.encouragement n. 34.encourage sb.to do sth.35.discourage sb.from
doing sth.36.disappointed adj.37.disappointing adj.38.disappoint v. 39.disappointment n.40.disappear from sight 41.appear vi.42.(Link-v.)appear
adj./n./to be..43.It appears that从句 44.appearance n.45.be similar to sb.in sth.46.far from 47.nothing like 48.in other words 49.in a/one word 50.in words
51.keep/break one's
word/promise
52.have a word with sb 53.have words with sb 54.word come that....55.leave word with sb.56.=leave a message to sb.57.look forward to
(doing)sth.58.pay attention to
(doing)sth.59.be/get used to
(doing)sth.60.get down to(doing)sth.61.stick to(doing)sth.62.devote...to(doing)sth..63.lead to(doing)sth.64.at the start of 65.at the end of 66.go to college 67.be divided into
68.divide(up)...among/be
tween
69.divide....in half/in
two/into halves
70.separate...from/by.....71.took an active part in...72.take part in 73.join 74.join in 75.attend
76.attend to...1.2.77.I don't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expect that.....78.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79.Tom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recently.—Oh,so he has and so have you.80.①So+系动词/助动词/
情态动词+主语②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③So it is with.../It is the same with...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5】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古丽
Teaching goals Get the students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ow: 1.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an exercise paper and text book.Teaching process Warming-up 1)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P98-99 for once.(2 mins)2)To show the students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e are going to learn at this unit.Section 1 1.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five phrases and use two minuet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lated phrases in the sentences.1.Rather than(2mins)I think Tom, rather than you, is to blame.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give in.Most men prefer to spend the weekends at home rather than go shopping.rather than ____________ would rather do than do__________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_________
2.Settle down(2 mins)They'd like to see their daughter settle down, get
married and have kids.Have you settled in the new workplace? how is everyone treating you? It was so noisy in the office that i couldn't settle down to write uld you settle up the bill? settle down________ settle in_________ settle down to________ settle up_____________
3.Have a gift for(2mins)She has a gift for learning language.She has already mastered four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English, French and Russian.Miss.Xu and Mr.Tan in class 19 are gifted at dancing.We enjoyed their dancing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school sports meeting.have a gift for_________ be gifted at___________
4.In charge of(2 mins)Mary is in charge of the children.The project is in the charge of an experienced worker.The police said he would take charge of the gun.Iced water is free of charge in restaurants.in charge of _______ in the charge of __________ take charge of __________ free of charge_________
5.Look over(2 mins)
We looked over the house again before we decided to buy it.I'm looking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You musn't look down upon the disabled.As I look through the newspaper, I foun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look over________ look forward to________ look down upon________ look through_________
2.After students finished this, ask them to do the exercise below in 3mins.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These are your problems _______mine.2.I do not him to be __________ of our company.He is very irresponsible.uld you ______ the bills again?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4.His brother ___________ music.He can play lots of musical instruments.5.I hope you have _______ in the new country.3.Ask students to read all the sentences above together for once.Then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exercise paper and do the translation exercise in 5 mins.1.我想要冷饮,不要咖啡。(rather than)2.他去法国回来后,决定在家乡安顿下来。(settle down)3.我弟弟对唱歌有天赋。他的声音很好听。(have a gift for)4.我们的校长掌管我们的学校。(in charge of)5.在交卷前,你能再检查一下么?(look over)
After this is done,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gain which we aimed at comprehending at this unit.Section 2
1.Ask students to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ten nouns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2.Then, let them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them to guess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Let them spell out the words if possible.(2 mins)
3.Ask Ss to cover up their text book and spell out the English words for Chinese meanings of the ten nouns on their paper.1.大陆
2.风景
3.灌木
4.自助餐
5.海港
6.公用电话间
7.枫叶
8.行李
9.鹰
10.黎明
4.Ask Ss to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1.Many Europeans explored the _____(大陆)of Africa in the 19th century.uld you give me a hand to carry my ______(行李)to the bedroom? 3.The _____(风景)of the West Lake is beautiful beyond description.4.Sailing in the _____(海港)is popular in Canada.5.A great number of _____(鹰)winged their way across the valley.6._____ leaf(枫叶)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7.There is a _____(公用电话间)downstairs.8.You cannot ask for someone to take your order when you eat a
(自助餐).9.The rabbit is hiding in the _____(灌木), let's find it.10.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_____(黎明)I've ever seen.Section 3 Let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 using the five expressions and ten nouns we’ve learned in this class.When asked what I want to do in the summer vacation, I said that I like to cross the 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_________ along the journey _______staying at home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I_______ the map and found that Canada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 to visit.So I decided to go to Canada.With this decision, I called my friend Mary from the ________ on the street and told her that I will be there in 4-5 days.I told her 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__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sunrise and to go to the park to enjoy the _______leaves, which 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She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is.Then, I hung up the phone and went home.On my way home, I saw an_____ on the green_____by the road.After I got home, prepared my ________and bought a plane ticket on the internet.The next day, I flew over to Canada and met my friend.She took me to a hotel and helped me to ______.She told me there would be a welcome party for me that night and she was ________ the party.We went to the party together and enjoyed the delicious _______.Early in the next morning, Mary and I got up at _______ and started our tour in the city.Section 4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57 on the exercise book.
语文必修四教案
我们的老师在每一堂课上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这需要付出极大的认真与努力。编写良好的教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科学地提高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需求,我们编辑了名为“语文必修四教案”的文章,感谢您认真阅读!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1)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
1、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2)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水涨zhǎng起来 散sǎ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è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2背诵四幅图中的任意一段。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3)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4)
潜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品味语言,梳理信息,表达交流。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年级段总共12个班。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过诗歌鉴赏的指导,期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潜力再有所提高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怡。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妙景色。(板书课题)
背景: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飘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他。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1、听录音,注意词的语音、语速、语调,正字音。
2、指名学生试读,初步把握词的语音、语速、语调。
3、师生齐读,强化对词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阕主要描述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概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具体)
2、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描述杭州风貌的?
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完美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虹桥如画,千门万户参差错落。“烟柳画桥”勾勒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的人烟阜盛。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述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5、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列、盈、竞写出了市民的富庶、奢华。
6、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香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湖中广植荷花,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两句互文,“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8、嬉嬉钓叟莲娃。
老翁怡然自得,孩童喧闹嬉戏。展开一幅太平盛世百姓安乐图。
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述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背出一些吗?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天,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怡。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妙景色。(板书课题)
背景: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飘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他。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v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1、听录音,注意词的语音、语速、语调,正字音。
2、指名学生试读,初步把握词的语音、语速、语调。
3、师生齐读,强化对词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上阕主要描述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概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具体)
2、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描述杭州风貌的?
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完美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虹桥如画,千门万户参差错落。“烟柳画桥”勾勒街巷河桥之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的人烟阜盛。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述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5、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列、盈、竞写出了市民的富庶、奢华。
6、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香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湖中广植荷花,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两句互文,“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8、嬉嬉钓叟莲娃。
老翁怡然自得,孩童喧闹嬉戏。展开一幅太平盛世百姓安乐图。
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述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背出一些吗?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天,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5)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 把守。内,通“纳” , ……进入 接纳。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秋毫无犯、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6)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结构。
2.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正确地接受批评意见。
三、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主旨。
四、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议论角度和观点,以及借古论今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1.由标题“纳谏”一词的出处,让学生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教师补充《召公谏厉王止谤》。
3.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从这两篇文言文入题的。课文是一篇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
二、出示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结构。
3.学习借古论今的写作方法。
三、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省诸城县人,19生。1923年开始写诗,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名噪诗坛。抗日战争期间奔波于前线,写了大量歌颂抗战的诗篇,后主编《文讯月刊》,出版了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宝贝儿》《冬天》《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历任诗刊的主编和顾问,并参加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工作,出版了许多诗集和散文集。他的大部分著作,收在《臧克家散文小说选》和六卷本《臧克家文集》里。他的诗多以农村题材的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他的文章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四、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是一篇读后感,由“读”和“感”组成。“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请学生找出“读”和“感”这两部分。
②作者“读”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③就这篇课文,“读”和“感”这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问:从全文结构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论述层次的?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由“重读”引起古今对照,由对照引出感想;由感想而提出忠告,层层深入;在层进论证中又采用对比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教师补充:
大家都读《邹忌过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为什么臧克家就有如此深地感受呢?作者写这篇读后感的用意是什么?
五、研读课文,展开讨论。
㈠研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概括主要内容。
1、大家上学以来肯定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谈谈你难忘的一次批评。
2、作为学生,你比较乐于接受老师怎样的批评的方式?
3、我们学生如何来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现实
读 古今对比 感 明君 提出忠告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8)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XX,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当的环境描写,并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受损害、遭遗弃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受损害、被践踏的“多余的人”形象。这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她具有劳动者的美德,享有劳动的愉乐,对空闲感觉无聊。然而,与一切辗转辛苦于封建制度轮轭下的所有被压迫的女性一样,她遭遇着苛酷的“命运”。她没有自己的名字,连姓什么也无从知晓。在第一次守寡之后,来到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开始了她那“自食其力”的帮佣生活,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她生活在勤劳的喜悦中,忘掉了疲惫,忘掉早先一段悲愁的境遇,满以为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人。但她仍像挣扎在蛛网上的小虫,命运不让她有一点的快乐。
不久,她便被夫家劫回去,当作私有物卖了出去。几度岁月,不幸的祥林嫂不仅又一次地丧夫,还失去了她心肝般的爱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厄中,她重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来做女工。她的不幸,确也曾博得好心肠者的浅薄的同情,然而,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弱者的悲哀既经“活得有趣的人们”咀嚼赏鉴了许多天终于成为了渣滓,而她这个弱者也如鲁迅先生所谓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为了赎回“一女事二夫”败坏风俗的罪名,为了赎回来世虚幻的“幸福”,祥林嫂支取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到土地里捐了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来抵挡死后的受苦。她希望贿赂神仙,买得心的安宁。可是,人间是残酷的,比阴司的阎罗大王还残酷,一个只要一条门槛的代价就可抵挡,一个却连祭祀的杯筷都不准你碰手,即使是善良的四婶,在祥林嫂坦然前去拿杯筷的时候,也慌忙地大声叫喊:“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是一声霹雳,震碎了她的迷梦。于是,不独没有做人的资格,连做奴隶的资格也不复存在,想做奴隶也不得。终于给主人赶走,在风尘中流转,过着乞食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爆竹的祝福声中结束了惨苦的一生⑤。
4、祥林嫂两次到鲁家及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写出人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前后的对照来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是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也是鲁迅小说人物刻画的一大特点。《祝福》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并不是为了给人们展示三幅静止的人物的图片,而是为了通过对祥林嫂原本充满活力、勤劳善良,而变得呆滞、麻木像一个活死人,来展示人物的不幸命运。请看下表:
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新寡,悲切,尚年轻,初当佣工的胆怯,恐怖的命运已经开始,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 “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9)
1、掌握 “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园圃(pǔ) 鸡豚(tún) 栏厩(jiù) 衣裘(qiú) 兹(zī)甚 不辜(gū)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 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文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文体特点和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准确标点。
我们以标点《非攻(节选)》为例谈一谈常见的断句标点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此文以层进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国的罪恶,那么,准确标点此文的前提通过找出人物,读出故事,做法如下:
② 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 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 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找出文章中列举了“一人”“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攻国\'者”这些“不义”之人和“众”“上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评价者。这样,“人”找到了,故事读通了,标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其实,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读出故事,确定停顿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叙事性较强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和人称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的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抒情为主,我们就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为研习的突破点来解决此文的标点问题。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也就是说,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这个特点在议论抒情为主的文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的断句和标点。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出了“焉”“
也”“矣”
“乎”“哉”等经常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并且找到了“夫”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故”“然” 经常放在句首的连词,“其”“此”“亦”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副词和“以”“而”等经常放在句中的连词,这样,这篇文章的断句与标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就应当成为标点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当然,将“找出句中名词和人称代词等主语,读出故事”和“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结合起来,绝大多数文章的断句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至入人栏厩⑿,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⒅知非,从而誉之⒆,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8 。
注释:
①选自《墨子·非攻上》。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学说编写的,今存53篇。
②〔园圃(pǔ)〕园,果园。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⑿〔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⒀〔不辜〕无罪。
⒁〔扡〕同“拖”,剥下来。
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阅读这篇文章,你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吗?
译文:
《非攻》这篇课文的重点在断句。虽然整堂课主要是围绕这个内容展开的,但是还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理论与实际操作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说断句方法中有一点是看虚词,尤其是句首和句末虚词,可以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样的标志,先断句,再点标点。其他几种方法也一样,得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让一两个学生站起来把他们的断句展示一下就行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断句实践操作,把方法教给学生后,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方法是有实用价值的,也就是得让学生对照课文,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去断句,进行操练,这样掌握了方法,能对课内文章进行断句,拓展到课外的时候,学生也就可以自行断句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景)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明确: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排比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比
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
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
人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六、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2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诵读课文,范读正音。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以学生解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掌握以下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桮─杯:8.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9.坐─座:置之坐上。(二)古今异义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 寿 古:敬酒。今:长寿。6.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三)一词多义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 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 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五)句式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六)成语凝集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3、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文字。第二课时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提问三个学生,让他们梳理本文的结构,概况各部分的内容。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 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 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四、合作探究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先反复朗读,然后讨论: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作具体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宴前 1、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说项羽)2、(1)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出主意)(2)项伯许诺项羽坐失良机二、宴中 3、(1)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2)范增举玉,项羽默然不应(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4、范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宴项羽再失良机(解除思想戒备,内部矛盾产生)(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三、宴后 5、刘邦逃归汉营6、项羽糊涂受礼 范增指桑骂槐7、曹无伤被杀项羽纵虎归山第三课时一、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分析鉴赏1、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2、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Ø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Ø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卫国保家(自豪)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诗;
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 近乡情怯(悲苦) 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4
《荷塘月色》教案
《荷 塘 月 色 》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本课安排在第一课,是传授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目的的实施,重点、难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实现的。因此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等要求,采用诵读、鉴赏法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
【电教手段】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2、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3、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小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4、今天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
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一遍后,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先抽一位男生从第一段读起。希望能通过他的朗读,让同学们能看到他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教者示范)
边读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5、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中国青年报》有条新闻说《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 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当然,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老师的答案。好,下课。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
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9、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10、总结: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
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5
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而”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④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来
⑤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修饰
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⑦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⑧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⑨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⑩耕植不足以自给连词,用来,来
⑾诸侯以惠爱为德介词,把
⑿家叔以余贫苦介词,因为,由于
⒀策扶老以流憩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2.积累有关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 ②孰与仲多( ) ③曾不惨然( ) ④视之如寇雠( ) ⑤至桀、纣之暴( ) ⑥摄缄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而使天下释其害:
③去之而不欲入者: ④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⑤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⑥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⑦岂天地之大: ⑧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⑨若何为生我家: ⑩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⑪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
②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译文:
④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 ,号南雷,学者称 。著有《 》《 》《 》等。
【交流探究】
1.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2.古今异义
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 今义: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古义: 今义:
③曾不惨然 古义: 今义:
④摄缄縢,固扃鐍 古义: 今义:
⑤一人之智力 古义: 今义:
⑥不易无穷之悲 古义: 今义:
⑦虽愚者亦明之矣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为 ②使
4.词类活用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离散天下之子女
③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④ 虽愚者亦明之矣
5.虚词
①焉
②于
6.文言句式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②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7.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本文作为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小结】
1、中心主旨
本文探究了为国君的根源,明确提出国君应明确自己的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弊;并痛斥今之君视天下为私产,奴役天下人的可耻行径。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证
【拓展提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解析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离散天下之子女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脑 D.名之为独夫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解析 B项,“夫人”在这里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 A
5.下列语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解析 B项是一般陈述句,其余三句为判断句。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解析 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 D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B.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D.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把。B项,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7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词,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词。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了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一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国破之恨、家亡之仇,体会其中高超的表达技巧。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案(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
(2)“穿”表现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拍”表现波涛汹涌奔腾,“卷”表现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这两句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1)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灰飞烟灭”比喻兼夸张,以曹军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
.........
学习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在诗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等;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作者延读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一)诵读词韵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初步理解
2.下面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3.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本词的上阕,词人主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想与仰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时不我与,英雄难觅”的隐伤之情。下阕,词人讽刺了当朝者冒进轻敌的思想,同时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探究
1.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8
我教《归去来兮》
江苏 赵宪
一、指导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主要教学目的是在理解字词句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把握陶潜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两点技巧:一是在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用陶潜的诗句来连缀,以求扩充容量,扩大视野。二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在诗书、画、乐的意境中,得到感悟,得到陶冶,提高记
忆质量,提升人文素养。
二、过程展示
[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是青阳中学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
中。今天我们的学习,也想动用点艺术手段算是为艺术节助助兴吧。
(意图: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为教学手段的运用埋下伏笔。)
我给大家做两个广告。宋代欧阳修曾说:晋朝只有一篇文章,那就是《归去来兮辞》。《昭明文选》又说:观《归去来兮辞》,贪夫可以廉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还是廉政教育的好材料呢。
(意图:课文导入通过“广告”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透露出了文章的基本意向和信息。)
[作者介绍]教师问:陶潜在《归园田居》中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把做官比作“误落尘网”并且一下就是三十年。可书本下面的注释却说,陶潜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时间是否矛盾呢?学生答:不矛盾。(意图:意在让学生仔细去看注解,因为注解还说到了陶潜在做彭泽令前,还做过祭酒和参军等职同时,教师还点出作者是三仕三隐,此次是最后一次隐退,让学生对背
景知识有必要的了解。)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背)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学生解释疑难字、词、句,扫除文字障碍。同时,教师对解释不怎么到位的学生,引用陶潜《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并进而引出下一步教学环节。
(意图:学生已预习两到三遍,教学建议上也不要求串讲,因此没必要从头到尾通
释字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三支曲子,并分别用一句话对三支曲子的特点进行概括。三支曲子即《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梅花三弄》,作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让他们挑选。
(意图:通过音乐,体现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创设氛围,促使感悟。)
[内容分析]陶潜《饮酒》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我们就来诵读分析这篇文章,领略其奇妙之处。大家首先要读好三句话即“归去来兮”“归去来
兮”“已矣乎”。
(意图:三句话,分别出现在第一节、第三节和最后的第四节。抓三句话,实际就是抓住全文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读好三句话,巧妙地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连了起来。)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得出了结论:第一段中的“归去来兮”是开门的第一句,作者“久在樊笼里”,当决定返回故里了,那真是释放了一口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学生注意到了,这句话后面编者用的是感叹号,所以读起来很是豪迈。要想读好第三段中的“归去来兮”,就必须弄清第二、第三两段的内容。第三段主要内容是通过“途中、室中、园中”三层意思,表达“回家的感觉真好”的情怀,所以心情特别愉快。第三段起始就说“归去来兮”,从承上来看,有不少高兴的成分。接着又重申了一下自己的决心,并继续写自己在农村出游的喜悦情形。应该说,作者心情是比较轻松的。这时的“归去来兮”,是在自己反思之后说出来的,愉悦而又较为平静。最后一节的起始语是“已矣乎”,意思是“算了吧”。接着作者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透悟。在这种心境中,的确有消极的因素流露出来,所以表达的心情有一
种解脱的感觉,读的时候,既要放松又有些无奈。
[写法研究]教师问:陶潜在《桃花源记》中设计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的世外桃源,作者有没有指斥当时社会的黑暗呢?学生答:没有。师说:这用的是写作上所说的“折射法”。尽管作者没写,但我们从他寻找桃花源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本文中作者要写辞官归田,有没有直说诸如“官场腐败,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之类的话呢?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得出
结论:陶潜的思想:洁身自好。陶潜的文风:洒脱飘逸。
(意图: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了解了写作特点,更关键的是了解了陶潜的思想情操,解决了课文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内容总结]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幅人物画像,即屈原、陶潜、李白、苏轼。每幅像下面,分别有他们的代表名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陶潜像的下面是空白,让学生选一句本文的话附在下面。
(意图:选择另外三人,其因有三:一是文体,屈原创制了“楚辞”,本文是“辞”;
二是仕途的经历;三是文风和写作特点,让学生注意课内课外联系。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代表陶潜品质的句子找出来。实际上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完了课文后,感受最深的语句是什么。)
[背诵]主要选的是第二节,当堂背诵。因为第二节最长,学生反映也最难。背诵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关于“辞”的知识。其中有一条是“辞,押韵。韵变,意思也变”。第二节,分别押“ui”“en”和“an”韵,又正好是相应的三个层次,意思也分别是“途中”“室中”和“园中”,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基本上按时背诵了全节。(意图:从内容和形式上,让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在背诵中升华对陶潜的领悟。同时又对其他小节的背诵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全文总结]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现代书法家的,字体飘逸潇洒;另一幅是明代四名人之一的文徵明的作品,恬静平淡。两幅都书写的是《归去来
兮辞》。
教师说:“一幅飘逸,一幅恬淡,正好是陶潜思想和人格魅力之所在。”
最后,整节课在诵读中结束。
(意图:通过书法作品,再一次给学生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增长见识,积淀人文底蕴,体现了古代文人注重诗、乐、画、书四位一体的艺术理念。在诵读中结束,也进一
步突出了读中悟理、读中悟情的文言文教学理念。)
编辑短评:本课以文本为中心,多层次、多方位展开教学内容,既训练文言阅读能力,又适当地给点知识,还引进音乐、书法、诗歌的欣赏,给学生多方面的启悟和享受,给人以丰富、活泼之感。只是语言教学单薄了些。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9
4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篇11
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梦想、有激情,能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说我还不是一位具有专业水准的优秀教师,但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步成长并成熟起来,使我越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为了对自己做出较为完整的、综合的评定,满足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我制订了个人的发展计划。
一、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师媒体,对探究教学理念也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知识系统结构、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教学流程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等方面都不大能得心应手。如何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用,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无疑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理了如指掌,在课堂中突出重要教学内容,这对任课教师的高要求也成几何倍数增长,而对于一个经验尚欠的教师而言,更是严峻的考验。
二、自身成长素质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6年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在这些时间里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我深刻领会了教师的真正涵义,也从许多身边优秀的教师身上感受到什么是奉献、敬业、忘我、什么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
在这些年里我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反思日记。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积极参加学校和进修学院组织的听课活动。经过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自己也常练基本功,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良好的自身素养。
三、分项目标和任务
1、教学方面:
(1)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探究,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讲究教学艺术,敏感地捕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2)激发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尽心设计,诱发问题、诱发联想、求异求佳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3)培养创新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课堂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成熟,能够争取在每学期上好一堂研究性的公开课,争取在各个级别的教研比赛中进行参与并获得奖项。
2、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自觉做行规的执行者,卫生的捍卫者,集体利益的保护者,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中学生。利用社区、家庭、家校互动等教育资源,以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家庭参与等多种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向班主任导师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能够积累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做好记录写好德育论文和学生的成长典型案例。
五、具体实施措施:
1、勤于学习,丰富自己的价值追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对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还要认真地学习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理论知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我才能在事业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在工作中,我要和同事们和睦相处,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事。在学生中,我要做他们的表率,用我的行动和我真挚的爱来启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认真实践,注重提高,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精心备课:首先,备教材。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其次,备学生。充分了解班内的每个学生,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性差异;弄清班级间的整体差异和班风特点,然后“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最后,备教法。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优选教学方法,认真创设情景,设计有效问题。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在轻松中掌握知识和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物理素养。
(2)完成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
(3)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努力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4)加强横向学习,向老教师及同行虚心求教,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求能取长补短。(5)多听其他学科的课,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且了解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情况及学习中的困难,尝试整合教学,将各种知识从自己的课堂上自然的传递给学生。
(6)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力争在三年内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有自己思想的教师。
(7)争取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者区级公开课。
(8)充分利用网络及他人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争取经常在名优教师论坛交流,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