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鄙夷春晚与自我标榜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6年2月7日晚,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热闹非凡,除却绞尽脑汁搜寻敬业福、费劲心力摇摇红包、复制粘贴新年祝福,吐槽猴年春晚亦是不可避免的大餐。“我才不稀得看春晚”,“我从来不看春晚”、“这种春晚,真是无语”……我微信的各种群里也不间断地冒出这种声音;更有“博学多才”的大学同学列出传播学、政治学等学术词汇进行所谓"高大上"的批评,宣示着:成绩虽非第一,但学识却最深。此情此景下,我便也愿凑个热闹,阅读并分享了一篇“除夕妄评”。


别用鄙夷春晚来自我标榜

文/王昱

春晚,也真是不大争气。三十多年过去了,呈献给全国观众的年夜饭依然难逃生硬的政治说教,依然是多年不变的老面孔、老语调,依然是喜庆洋溢却只能打动自己的主持词。每个节目都有赤裸裸的象征寓意,每首歌曲都在极力渲染着生活的满足,每个演员都那么想让自己的台词引爆新年。而这些陈年弊病,似乎无药可治:金越不行,郎昆也不行,哈文不行,冯小刚也不行。

面对积重难返的除夕夜宴,遥控器攥在你自己手中,摁上关机自然是你的自由。但问题是,你不能因证明自己选择的正当性,而尖酸地去贬低别人。从那些论调中,我总能品读出一丝莫名其妙的优越心理,一丝“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清醒:你们所看的东西,都是我不稀得看的。你们还在傻傻中,我早已看穿一切。言外之意,是看春晚的人欣赏水准不够,无异于轻易被宣教蒙蔽了双眼的无知大众。

这种论调,很是自得地炫耀了自己的审美高雅,很有些叛逆俗世的文化勇士色彩:根本看不起那些浅薄的笑点,根本不觉得浓彩装扮出的喜庆有何美感,根本不觉得这政治宣教式的祝福有何诚意。倒是年年如约守候在电视机旁与西西踢歪共度除夕的人,该自惭形秽才是。

仔细品这些话——“我从来不看春晚”,我便要问了,你从来都不看,又如何得知它的好坏呢?你对春晚的评价,是来自于身边亲友三言两语的闲谈,还是来自于心中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呢?“我都xx年不看春晚了”,平心而论,83年至今,春晚就没有一丁点可喜的变化?因为某一年的不合你意,便粗暴地斩断了它其后表现的一切可能,认定它今后也好不到哪里去。不管世界多么让人失望,我们对某样东西的评判,也不该草率到了来自想当然的程度。

有问题咱们说问题,别有一声充满鄙夷的拒绝来回呛。事实上,你不止呛了那些与春晚相伴守岁的观众,还误伤了庞大而无辜的演职人员、工作团队。没有人主观上愿意让自己苦心创作的作品被生硬地植入那么多影响效果的符号,至于质量高低,其实不是普通的演职人员或哪位导演可左右的。无情地砍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包袱,本就很委屈,一声“我才不稀得看春晚”,又给他们的年头泼了怎样一瓢冷水。

我们所处的社会,其实是很缺乏批判思维的。但偏在春晚这件事上,人们的批判神经尤其亢奋。小品台词、相声包袱、主持人串场乃至歌星的一件衣服,都拎出来批判一番。然而,我不能赞同这种自恃着文艺批评的逻辑来看待春晚的习惯,要求春晚同话剧、电影、文学作品一样具备文化反省的功效。春晚所追求的,可能只是阖家团聚之际的一种点缀,辞旧迎新时刻的一种陪伴,一种与其他节日、周末相区别的文化符号。它须讨好的,不仅是占据着网络话语权、审美挑剔的城市知识分子,还有更多受教育程度不那么高、觉得“热闹乐呵一下就挺好”的普通人。

在我身边,有许多人其实对春晚好感度不高,但能够带着一份充满温情的耐心,陪爷爷奶奶观看。在我们挑剔苛刻的眼光下,那些节目贴合实际靠拢得那么生硬,那些多年不变的老面孔已无半点新鲜,那些渴望创造流行语的演员用力过猛。但许多老人没有这般复杂的念头,也没有这般高标准的打分系统,只是觉得歌舞热闹,小品逗乐,晚会喜气,又有儿孙绕膝,就是特别纯粹而简单的幸福。

对许多人而言,一年中只有春节的几日空闲能够归乡。而这寥寥几天,还要塞进大量的聚会、酒局、串门,真正能够陪伴亲人的时刻,不过是守岁的除夕。亲人心里,多么期待能与你有一段共处时光,有一点共同的话题。你怎忍心,以一句生硬的“我才不稀得看春晚”把满眼期待的祖父母撅在一边,而坐在沙发另一头捧着手机?

说实话,充斥着“我才不稀得看春晚”“我都多少年没看春晚”论调多了,很容易使身边人陷入沉默螺旋式的怪圈,仿佛看春晚成了一件思维僵化、品位不高、甘受宣教的事,成了羞于启齿、不敢直言的节庆方式。

我也曾一度心生隐忧,投入巨大的春晚岂不成了自娱自乐?事实上,春晚确有观众在流失,但远没有惨淡到无人观赏的程度,甚至在与网络的默契配合中,衍生出了另一种新狂欢。昨天几位朋友还说,今年说什么也得把春晚从头看到尾,否则都跟不上微博、朋友圈的吐槽节奏,找不到假日聚会的谈资。迅速更新的机智调侃、犀利吐槽,确实让人捧腹。当然,这是“不稀得看春晚”的人们所体会不到、也不屑于体会的快乐。

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没有骂声的春晚不能叫春晚。但这些骂声,有多少是就事说事的节目批评,有多少是带着偏见情绪的抵制,又有多少是压根不看春晚的人在扮演叛逆?

我确实非常相信,不看春晚、厌恶春晚的人中,不乏思想深刻、洞察睿智之士,但总觉得那句“我才不稀得看春晚”难逃自我标榜之嫌,虽有雅识,但少雅量。


     吾本无心,不曾想随手的转发竟激起了激烈争论:

电视本就是一个大众化娱乐化的媒介,是一个消解高雅与庸俗界限的地方,有什么资格自我标榜?就电视观众而言,并无高级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同时让两者喜欢并不矛盾,不要把搞二元对立,连我农民工知识水平的爸妈都大骂春晚无聊,所以难看就是难看,还不能鄙视了?作者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为普通人摇旗呐喊,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政治正确的立场,在中国如何确定普通人?我们不是普通人吗?如何代表普通人?所以说话只要代表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


      当然,我也听见了各种其他不同的声音:

A:我不喜欢看春晚,或是春晚不好看我不喜欢看,与“我才不稀得看春晚”,或者“我从来不看春晚”“我都已经xx年不看春晚了”,表达的表面意思其实一样,但后者是不是让人听着很刺耳?这不是标榜是什么。

B:所谓的普通人与其它人,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不同的领域这样的界限也不一样。在春晚,除了搞艺术的搞演出的和搞政治的一些专业人群,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的观众,即使是网络上那些批评者大部分也只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在片面地审视这个问题。但是在其他领域也许上述不是普通人的也成了普通的一员,所以说破天了外行看的还是个热闹,至于大家对它好不好看的评价是每一个晚会不可回避的现象,也肯定少不了吐槽。但春晚的意义应该在于普天同庆、增添年味、图个不无聊,再怎么多的差评都取代不了它给大多数中华儿女带来的年的味道。我们不是因为看春晚所以看春晚。

c:让都有人都喜欢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矛盾。哈文做不到,冯小刚做不到吕逸涛做不到,无论是谁都做不到。不管是农民工也好,大学生也罢,每个人看春晚的焦点不一样、而春晚不可能有那么多焦点,这怎么不矛盾了?

D:你说春晚差可以,因为春晚确实有些地方确实不咋地,这是陈述事实,但是用此来突出自己的某种特性的行为才是作者所批判的。这是很幼稚的行为.

E:关于春晚,是非争议一直很多,评价观点也是各异。凌晨,在社交群见到对猴年春晚的各种吐槽后不禁盲目地观点跟风,但在与赵讨论一番并阅完此文后,渐渐看见了自己思维里的偏见与自负:首先,按文末之意,作者不是反对批判春晚,但反对为了批判而批判,跟风批评,伪批评,作为一直顾着抢红包未认真看的人,我说着不稀得看,却道不明为何不稀得看,而有些人却能在认真看后给我分析政治隐喻与走向,着实惭愧;其次,不同的人抱着不同心态看春晚,对于祖父祖母辈的人来讲,他们可能就是享受全家除夕看春晚守岁那种纯粹简单的幸福,对于老一辈革命者与除夕仍驻守的人来讲,红色的节目可能是一种问候;当然,对于很多以批判助益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进行文艺批评.做学术反思等必然也必要。我一味鄙夷,列一些符号做批判,却不知深意,确有自我标榜不同、秀知识之嫌。

…………………………


最后,我想感叹,互联网搭建的平台确实给受众们提供了很好的讨论空间,问题是轰轰烈烈的争论后,议题又会随热点的逝去而被遗忘,淡出人们视线。年已经过完,再发此文很不合时宜,但还是欢迎进来扯扯谈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