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一个规律:浪花翻起,浪花落下

来源:东饰资讯网

辩证法说辩证地看问题,读不懂的就觉得这是首鼠两端,不敢坚持观点,但通达之人则知道这是说事无绝对,生蕴含着死,美蕴含着丑,凡事确实不可一概而论;中国的道家则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结合,阴阳转化,说的无非就是事物一直在变化,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事物本身就蕴含着它相反的事物,和辩证法说的基本上一回事。所以,大潮之中,一朵浪花翻起,必有一朵浪花落下。

远的不说,先说这个眼前的事儿。经典央视版《西游记》目前还保持着世界上重播最多的剧集的记录,美猴王还是那个美猴王,还是所有中华文化圈里最勇敢可爱的超级偶像,但六小龄童章金莱却已经不是人们心中的六小龄童。听说过“六学”吧?是六经之学吗?那是您太有文化,现在这个六学,是指六小龄童之学。看官会问,这是个什么东西?

人们对孙猴子的喜欢,基本上无缝转接到六小龄童身上。只要六小龄童出场,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线下,人们都喜欢加崇拜,其他版本的孙悟空都被看作盗版,没有可能超越六小龄童,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孙悟空,顺便喜欢了六小龄童——但这是以前,现在,六小龄童的人设崩塌,老人家演了一辈子孙悟空,自己却悟不到一个“空”字,现在竟成了一个旧时代固守既得利益唯利是图雷语连连的网络话题人物,还被网友们集体嘲讽,可谓大翻转,可谓人心不古,可谓看不懂这个时代。

六小龄童做的那些事儿吧,说出格,也谈不上。如果他不是人们心中最完美的猴王,可能没人会紧盯着不放。但是,当一个虚拟人物和现实穿越结合的时候,人们对六小龄童有着过高的期望,不允许有任何道德瑕疵,以完美的人格作为评价标准,这就严重了。传媒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六小龄童只有敬仰和爱戴一种情绪;但网络发达之后,加上章老自己也想不断吸引关注吸引流量,六小龄童的真实形象一旦展示,网友们看到的可就是另一回事。风光的时候,六小龄童喊了一句我想上春晚,结果全国网民一块呐喊,最后节目被毙掉,当年的春晚导演收获了排队一致的骂声。角色带给六小龄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是,一呼百应的六小龄童也许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才多久,他就成为了另类符号。

六小龄童一再声明自己才是正版猴王,然后对其他改编乃至其他演员贬低时,大家还能接受;但是,当六小龄童一边捍卫《西游记》但一边自己演雷剧,经常不断的刷存在感但只有一种声音就是质疑别人时,网民已经开始动摇;在《西游记》杨洁导演的灵堂发布了“中美合拍”的广告时,终于触及到了底线;关键是六小龄童浑然不知,继续在网络上重复阿庆嫂式的重复,网民们的好感消费殆尽,一种敢说以前不能说的话报复式的快感立刻产生,甚至迅速成了一个帮派,一个“六学会”,用着“六学语”交流,极尽嘲讽之事。

有生之时,看到美猴王的人设崩塌,也是毁了我的三观。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什么都有可能啊!

我无意去说章老的是是非非,在网络这种只有“好”和“坏”两种情绪的地方,六小龄童的形象建立和崩塌也只是民粹民氓规律的一种演绎。只是感叹,当他使用一种利器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这东西会伤害自己,为其感到惋惜。想要恢复形象,可是难喽!

我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最触动我的只是,连六小龄童美猴王,都有潮起潮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人生啊,真是——!

回过头来,想很多事。当年风光无两,只手遮天的官员,现在身陷囹圄,在监狱中看四方天等死;塑造商业神话,成为全民偶像的商业巨子,也可能一无所有,或者背井离乡逃离海外,或者在楼顶上积攒不跳下去的勇气;还有很多受人追捧过的大人物、明星、偶像、牛人、神人,自己的梦还没做醒,但形势变了,已经形同阶下囚。

高兴的时候别太张扬,得志的时候别张牙舞爪,身居高位的时候别瞧不起别人,等到人生落下的时候,才不至于摔得太惨;同样,身处人生低谷的人也不必丧气,缺乏希望的人却不要放弃希望,穷困潦倒也不代表未来就一无是处,遭遇挫折的人也许还能东山再起。这个世界,总有着某种微妙的平衡,只是此时不知罢了。

说来,倒有点佛教缘起性空的味道了。不过,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佛学还是道家,不管是上等智慧还是老百姓的市井杂谈,都讲这个道理,它就是一个道理。

浪花翻起,浪花落下,一样做人。我在想,什么样的人能超出这样的大喜大悲,结论是,谁也逃不过。但做一个本分人,老实人,心灵维持相对安静的状态,不去奢求太多,但也从不自弃,这样的人或许幸福感更高些。

这大概就是命运的锤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