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怎么做以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做。“why”提供方向和动机,“how”提供具体实施步骤。
尼采说,知道为何而活的人能抵挡任何怎样活的质疑。
why:
如果没有痛苦,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生病或受伤了?所以痛苦不过是表征,提醒我们去改变。
同样地,无聊也是一种表征,提醒我们去创造意义,避免浪费青春。
无聊即:不知道做什么,时间无意义地流逝。
然而,一般摆脱无聊的方式,如看电影、 睡觉,或者干脆挤气泡膜,其实是把无聊应付过去,甚至只是往后拖延了。这是消极的对无聊的对抗,你并没有战胜它。电影结束了,睡醒了,无聊依旧。
how:
我们需要高级一点的对抗无聊的方法——7个“S级忍术”:
1.一片向上心
梁漱溟在《我的自学小史》中讲到,他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一个思想家的自学秘诀,无非就是这一片向上心。你必须向上,必须渴望改变,如果你自己都不想改善,任何方法和理论,你都能“免疫”了。
你必须态度积极,想要改变,做更好的自己。如果没有这一片向上心,吃个亏,跌个跟头,挨顿训斥也许更有用。
2.做个计划表,贴在显眼的位置上
第一、有些人觉得不用计划将来,才显得日子更随性,更潇洒,不受束缚,大有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气象,但是人家孔子也是七十岁以后才做到这一点的,现在的你能做到么?
第二、之所以会无聊,就是因为无事可做,越选择越迷茫。所以,列个计划表,绝对是扫清无聊,最有效的办法。
3.做了计划表,能不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长远的志向和梦想
你会发现有些计划执行了一阵子以后,觉得没必要也没意思了,结果成就感降低,计划表可有可无。
其实,短期计划的意义往往来源于对长期计划的渴望。你需要一个梦想或志向,来支撑你每一天的小坚持和短付出。
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曾国藩
4.每天早上至少读30分钟的书,睡前再读20分钟
你的梦想不是完全靠欲望,而是靠知识和智慧来滋养的。读书的好处不多说了。早上读书好处多,一日之计在于晨。睡前读书,不仅助益睡眠,让自己提前安定下来,而且可以利用潜意识,读书记得牢、想得透。
整理你的床头柜、买个好的床头灯,腾出一个小小的“阅读区”。
为什么?不是仅仅因为这样做更舒服,而是你必须为一个新的习惯投资!花了钱、花了时间整理,你就更愿意坚持这个习惯,你舍得让之前的努力和投资浪费吗?
5.好静的人写作、用文字记录,好动的人请挥汗如雨
《文心》中说,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就是生活本身。无聊,就把你的无聊写出来;抱怨、痛苦、思念都可以写下来,写下来心灵就几乎治愈了一半。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写诗。
我不是好动的人,未亲测,自行探索吧。
6.关心你感兴趣的事,关心身边的人
世界本来就是无聊的,所以要创造意义。给家人做一顿美餐;给朋友发一条轻松快乐的笑话(不要群发),告诉自己在想着ta……记住是关心人家,不是找人家替你打发时间!关心是付出,是为别人着想,不是因为你无聊了,就去找朋友消遣。
关心,发自内心地关心,是对抗无聊最根本的方法。
关心是一个虚的概念,虚泛的关心落到实处,就是两个:兴趣爱好、与人为善。
7.想象
小孩子会无聊,但从不会无聊太久。一堆泥巴,都能让孩子们开心地玩一下午,原因就在于丰富的想象。成年人理性成熟后,想象也不会停留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而是会营造出一个理想。
很多人甘于世界的平庸,所以他的日子里只剩下争权夺利;还有人对世界保留美好的想象,并借助理性用心地接近,所以他的日子充满理想的各种“光”。关于这一点,懂的人自然懂。
保留丰富想象的人,能够让无聊的事物,秒变“童话”世界。
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
冯小欢|文
小欢哲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