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百年来王阳明

来源:东饰资讯网
金句:

我们说文学家、艺术家,可以先纯粹,后沧桑,甚至可以只纯粹,不沧桑。 但思想家一定要先沧桑,后纯粹,由博反约,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感悟:

如果只是做纸上谈兵的学问,可以不需要经过什么磨砺,也一样做得一手好学问。但是这样的学问,可能最多是理论上正确,但在现实中往往一筹莫展。

思想家不一样。思想家是认知升级了的人。认知要想升级,就必须通过行为去改变。或者说,只有通过行为的改变,才能真正使思想改变,进而做到认知升级。

所以,一个人只有经历各种沧桑后,才能笑看风云,化繁为简,才能从复杂走向纯粹。 我们往往说,最简单的东西最好。这个简单,应该说是简约。因为单纯的简单,是因为它没有经历过复杂,只能做到简单。 而简约,是历经复杂,穿越复杂,简化复杂,分解复杂,最终超越复杂,进入极简。

金句:

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倒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促使人们去寻找那些终极意义,问题的我。 当什么人都无法依靠的时候,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内心。

感悟:

人只有经历自己一时无法破解的痛苦,才会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谁也无法理解你,无法帮助你,你的痛苦无以名状,这个时候,你只能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而从内心发出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时,你的内心才真正获得成长。

金句:

花有颜色吗?有人说,当然有颜色了。玫瑰是什么颜色?红色的。百合是什么颜色的?郁金香什么颜色的?花有各种颜色。其实,这些花都没有颜色,是在你眼中有颜色。

狗的眼中玫瑰就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黄色、粉色。狗只能看到两种颜色,要么黑色,要么灰色。 因为花的颜色是那个花在我们眼中形成的光谱反应,而不是花本身有这个颜色。花是在你眼中变成了这个颜色,在狗的眼中就不是这个颜色。

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是什么。他说的是一种价值存在。

“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

感悟: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来看就会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受体不一样,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不一样。 世界可能不是你看到的那个简洁明快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世界。

所以,我们要用一种不断发展,不断转换维度的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而不是被某一个单一角度所迷惑。

金句:

大彻大悟后,不是什么都不作为。逃避,根本不是真正的悟道。真正的悟道,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然后勇于担当,勇于负责。 这个担当和负责还是充满智慧的,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感悟:

在现实中,很多人自以为大彻大悟,开始混日子,看到别人在努力时,他们常常说“你累不累啊!”

他们经常以过来人的姿态,给别人指点迷津,说着满满负能量的油滑,他们以为他们看清了这个世界,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稀里糊涂的自废武功。

真正的悟道,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担当和责任,同时还要有勇气,面对世俗的勇气。 古语说,有勇有谋。先有了敢于担当的勇气,于是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谋略,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金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碰到有事,刚好事上练。 

感悟:

生活即道场。用心去生活,将头脑里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不断运用到生活中,再通过外在的反馈,不断调整内在的认知。

“知”是输入,“行”是输出。输入和输出只有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每天读书,每天思考,每天行动。 做到的方法就是,事上练,要给自己找事,不是碰到事,而是去和事碰。 

金句:

王阳明最擅长的是什么?是对人心的把握。他自己的心强大了,敌人那些弱小的心在他眼里就不堪一击了。 

感悟:

人的强大,是强在心。相由心生,这个相不是简单的外表,而是向外界呈现的一个状态。

比如马云,他瘦瘦小小还长得像外星人,但是当你接触他后,你会喜欢他,因为他自信、智慧,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那么有味道。

所以,一个人的外在,在某种程度来说,是由他的心打造的。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优秀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外形也是出众的,或者说,无论外形还是思想,他们都对别人进行了碾压。

我认为这就是“心”的力量。内心强大,不是你很牛,但是你的外表很邋遢。不是,心的强大是自律。自律是由内而外的,外表邋遢的人,内心也强大不到哪里去。

故事:

有一个官员经常去听王阳明的课,听得非常开心。有一次课后他对王阳明说,先生的课讲得太精彩了,太有意思了,我恨不得每天都来听,来跟着您修行。但是我每天都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来跟着您修行,太遗憾了。 王阳明笑着说,工作即修行。

感悟:

我记得之前有一句流行语叫—— “你不过是看上去很努力。” 这个官员此刻的状态,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写照。

学习是件好事,努力学习更说明勤奋。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也许我们正是用这种勤奋,在不断掩饰我们的懒惰,而不自知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可怕!

追求上进,热爱学习,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品质。学习是会上瘾的,就好比你在读一本书,里面精彩的内容,让你了解了很多你之前不知道的事,这是一种“输入”。

“输入”有点像吃饭,读的爽就像菜很美味一样,吃起来很舒服。可是如果你不锻炼,这些吃进去的好东西,很可能不被充分吸收,甚至有的还变成了脂肪,成了身体的负担。 锻炼,就是“输出”。

而输出是不舒服的,输出是要耗费身体能量的。 王阳明说的工作就是修行,就是在“事上磨”,这是“输出”,是经过了读书这种“输入”后的“输出”。

那位官员的心情,我是非常理解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是个非常酷爱读书的人,酷爱到我甚至每天的空闲时间,都被阅读占据了,我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天天读书学习,真爽啊!

天天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不爽才怪。但是我忘记了,吃东西的目的,是为养生;读书的目的是要致用。如果读书而不想尽一切办法在工作中去应用,就像光吃不锻炼,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大胖子。

输入=输出,才是最佳状态。

工作是输出,是把你读的书,拿出来实践,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吃饭,就要买菜,做饭,吃饭,洗碗……这么多事,懒汉是不会做的。 锻炼,也要不断的消耗,只是它从刺激上说更为强烈,更不舒服,所以我们常常会逃避。

读书,即使读错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或者说危险不会立刻降临。而做事,做错了,马上就会有结果。所以,做事比读书要更加的不舒适。

所以,我认为,做事多比读书多,要强,甚至强很多。当然如果一个人做事多,读书也多,那他绝对是一个大强人。

为什么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不一定有气场,而一个人做了很多事,是一定会有气场的。比如,很多大学生文文弱弱,透着一股子书呆子气。而一些没什么文化的小老板,却有一种雷厉风行的干练。

一个人的气场一定和他的生活和他面临的困难息息相关。 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 静静地读书时,觉得世界好美,可一遇到事就不行了,世界就一片黑暗,这怎么能行呢?

警惕!用读书的勤奋,掩盖做事的懒惰。

金句:

修养要在事上练,每日不管有事无事,只要心有所感触,其实就是事。 

感悟:

要做一个对生活敏感的人,处处留心皆学问,不要等着事遇人,而要主动人遇事。

在生活中,不要过多的去做利益判断,而要多做价值判断,这样就会发现能不断的从生活中汲取、发现。 

金句:

知行合一是有步骤的。从知道到做到,叫“事上练”,然后到“行”到“合”,“合”到“一”,那个“一”就是“致良知”。 终极那个“一”,不是终极,不是最后,他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再循环。

致良知,没有止境,可以不停地升华上去。一个循环,再一个循环。这个智慧是成长的,不停地成长。

感悟:

我们和牛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不是智慧,而是缺乏发现能力,发现智慧的本领。

那么怎么才能发现呢?

那就是不断的去做事,不断的做你没做过的事,不断的做那些利益很小但价值很大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不断发现我们没有的能力和智慧了。

那做到什么程度才够呢?

答案是,够,是永远不够的! 成长永无止境。

我们只有不断的通过“事上练”才能不断的激发出我们的潜能。练什么?练的就是“价值观”。

有了价值观,就有了做事的原则,就有了清晰的目标,于是就有了更加主动的人生。 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金句:

王阳明一生热爱讲学,其实是一种精神寄托。他有一句名言“夫志,犹栽培灌溉之也。” 

感悟: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演讲能力尤为重要。 因为演讲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你要想把你的思想讲出来,你要归纳、总结、系统化等等,这些需要极强的结构化思维。

条理化后还要讲给别人听,要让人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还必须要有很强的同理心,这又需要很好的感性思维。

一个完美的演讲,一定融合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这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 演讲或者公众分享,不但与他人互动获得交流,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培养,而且讲者的受益甚至比听者还要大。

故事:

一张地图被撕得粉碎,想把它拼接起来很难。但是如果地图背后有一个头像,那么拼接起来就变得很容易了。 

感悟:

心学智慧的一个特点:面临各种事物的时候,事物背后的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事物的表象很复杂时,不妨想一想它背后是否还有其它规律。 

金句:

王阳明兴趣广泛,喜爱书法,喜爱诗词,并且都有造诣。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立场和终极归宿,那就是“道”。道立住了,术才能发挥妙用。所有的术、所有的技巧、现实中的所有东西,都依道而存在。 

感悟:

从古至今都有一个现象,凡是成大事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比如,王阳明、曾国藩、岳飞,毛泽东,他们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他们也是书法家、诗人。

再比如,马云是一位企业家,但同时他也是互联网思想家。但他同时也是资深太极,马云的一幅字也能卖到十万。

但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书法家,比如李白,王羲之,海子,他们就仅仅是个诗人,是个书法家。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前者是“道”。掌握了道,其它的东西,就是纤尘毕现,无所遁形。而反之则不然。 所以,思想比技法更重要,或者说,学会思考,比学会技巧更重要。

金句:

所有的成功与胜利都最终来源于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与忠实的执行。

做事情最坚实的基础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的学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感悟: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扎实,后面就会处处受到掣肘。

我们每天在上班,其实是赚两样东西,一个是赚钱,一个是赚认知。

认知,除了学识外,还有价值观。当你有正确的价值观,再加上你的学识,你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坚持不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事上练,怎么练?是来一个事就上吗?这样看似你做了很多事,见招拆招,却往往不解决问题。

为什么? 因为功夫在事外。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事的第一步,就是调查,这是切实手段的第一步。

有了调查,了解了全局,不断的将自己的智慧,以及对自己的信任,克服重重困难,只为了把这件事做好,这就是忠实的执行。

金句: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难。”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己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感悟:

很多时候,面对外在的人和事,我们都可以“应付”过去,但是内心却“不能应付过去”,因为你无法欺骗自己。

一件事,从外部看,你完成了。但是从内心去反思,它真的完成了吗?做到了最好吗?倾尽了全力吗?不一定。如果你每做一件事,并不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才是破了心中賊。心賊不破,就算暂时应付过关,其实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金句:

“心外无物”的本质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

感悟:

一个人的行为,一定取决于这个人的价值观。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但是这些外在的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它们真正能对我们起作用的大小,是取决于我们大脑里那个看不见的操作系统,也就是价值观。

书可以不断的更新,学习也可以不断的去实践,它们就像一个应用软件,就算有了什么问题,重新安装就好了,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可是你的操作系统,也就是你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那么在这个操作系统上的全部应用软件就算再好,也都无法使用。

所以,“心无外物”说明外在的一切皆有心生,这颗心,就是价值观。只有这颗“心”先对了,后面的一切才可能做正确,如果缺少了这个前提,对与错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五百年来王阳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