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方法浅谈:总结与归纳

来源:东饰资讯网

在现代社会,学习几乎成了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在校学生自不必说,白领或一般打工族,也会经常充电、进修、培训;公司高层领导也一样需要学习各种最新技术、行业动态和管理知识等。实际上是,人人都离不开学习,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实在太大了,节奏变化实在太快了。比如一个IT行业

高手如果在家“闭关”两年不接触IT新知识,估计“出关”之后会有很多概念都不懂。

方法比知识重要

我们很多人都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不过我一直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你几乎可以搜索到任何你想要的信息和知识(除了失传的和绝密的高端科技等),很多知识和信息真可谓是信手即可拈来。但是面对这么多信息,我们如何鉴别、筛选?如何学习、吸收和运用?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搜索信息、寻求答案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一直以来,我很想写一系列专门讲述学习方法文章,这个学习并非仅仅只学习书本知识应付考试,而是指学习一切你感兴趣的东西。不仅写给那些在学校学习的初高中生看,也适合那些在校大学生或工作白领。在这方面,本人有着一些的实践和经验。

我从初二开始,先后学过诗歌、古币收藏、摄影、周易、八字,到后来大学的计算机编程等等(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就不提了:),虽然这些门类都不一样,其实学习方法都一样的,都有规律可循,所谓一通百通。今天主要讲述学习方法中,总结与归纳的运用。

关于归纳和总结,我一直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经常对人讲:

人生就像一座黑暗不见光的大森林,森林里有野味,有水果,也有猛兽和陷阱。并且道路曲曲折折,危机四伏。而我们中大部分人并没有好福气能一条顺路走到底。很多人都遭遇挫折。

在这种黑森林里,我们该如何做呢?当我们差点或已经掉进陷阱,我们就要在大脑中有意识地记下一笔“嗯,某某地方有个水坑,某某地方有毒蛇居住”;当我们在某个地方找到可口的野果子,我们也要记下一笔“某某地方有果树,某某地方有蘑菇”。如此等等。

如果你真能这样做,不用多久,你脑海里面便会有一张清晰的森林地图,以后你便可行动自如了,尽管森林依然黑暗。

上面说的不仅是指学习课本知识,也指人生的历练。人就是这样在挫折和打击中成长

学习,从而在大脑里面形成各种应验和处事规则。与此相反,有一些人很长记性,在同一个地方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几次,这种人实在可惜。

我们从小就知道“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这句话,政治或哲学课本上这样的话已经重复得太多了以至于容易引起我们对这种空洞语言的逆反心理。这种话看似抽象,其实非常有道理,只是很少有人有意识的去运用。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

就以学英语为例,我初中时期,英语资料非常匮乏,参考书几乎没有,不像现在,老师或家长会帮学生订阅很多课外读物。那个时候,我对课外书的感觉,近乎饥渴。江那么我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我仅拿与主题有关的来讲:

我当时大量做习题,做完习题,然后翻看后面的答案对照,一般习题集上并不会讲解为什么会选哪个答案。在仔细分析的时候,,就会想当然的总结出一个解释得通的理由,并且把这种理由记在本子上,当做一个经验。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

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我就会套用上次的经验,这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经验完全正确,可以用来正确指导新的题目。

本次遇到的题目与上次属于并列性质,需要在上次规律上做出补充,两条经验需要融合才算完整。

上次总结的经验完全不可用,这时就需要把几个同类型的题目通盘考虑,综合得出一个规律。

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从实践中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

就是秉承这样的学习思路,我从初中开始积累大量的英语学习经验。比如初一开始做一本名字叫做《全国英语中考试题集》的历届中考真题书,并且勤做笔记,勤查字典(此为本人两大好习惯,以至于到高中的时候,每学一课,即提前把每个单词的含义抄在纸片上,把纸片粘在课文的书缝中,别人学一个单词只是知道该单词的一个含义,而江南易林则了解了该词的所有词性、词义、断语等),通过做这本书,我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初二初三的单词、语法和知识点!而实际上我并没有看过初二初三的课本,尽管很多同学老师都这样认为。在初二的时候,英语老师在中考期间将中考试题拿了一套给我做,我花了半个小时就做完,得到95分的成绩(满分100)。

这种成效完全归结于总结和归纳,而实际上当时并没有谁告诉过我该这样做,现在学习命理,反倒感觉有天性的原因(并非说智商高,而是指有总结归纳的天赋)

总结规律用得好,有时候往往会有惊人的效果我就随便来举一个自己学习方面的经典案例。

问题只在于寻找规律的难度。

大概在2002年左右的时候,因为难得相聚,几个人兴致大发,我和亲戚朋友玩一个游戏,五个人,对应五个五子棋的棋子,四个黑色一个白色,把五个棋子放到盒子里,大家一起去摸,谁摸到白色的棋子,他就得表演一个节目,节目内容是在摸棋子之前五个人一致通过的,节目一般是恶作剧或整人类型,比如学狗叫三声,或顶着书走几圈或用鼻子翻书之类。

在摸了几次之后,我几乎就不会摸到白色棋子了,因为我总结出了一个“常胜”的规律。这种情况下,相信绝大部分人是不会主动想到要去寻找什么规律的,而我会去想,因为一向相信绝大部分事情都有规律可言,问题只在于寻找规律的难度。

因为当时的五子棋子是木头做的,黑色棋子的木头纹理都是环形,一圈一圈的。而白色的棋子则都是横条纹,几条横杠杠。知道了这一点,我每次抢先下手,只要摸到横条纹的棋子,马上放手更换一个。当然了,这有点作弊的成分(完了几圈,江南易林就公布了此规律),不过也算是总结规律的一个例证。

对于此种情况,如果我不说破其中奥秘,而是装神弄鬼(比如口里念念有词)或吹嘘是自己的神通或超强直觉,恐怕也会糊住一些人。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包括一些魔术表演。

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生活中很多看似神奇的东西,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是你没有发现这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所以才认为神奇。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真正天才和白痴都很罕见。对于学习而言,我们并不缺乏理解力或智商,而是缺乏一种清醒的意识:有意识的去寻找规律。不是你没有能力总结归纳规律,而是你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去总结和归纳什么规律。所以不少人,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熟视无睹。

就好比看一个很烂的肥皂剧或好莱坞商业片,不应立刻沉浸到情节中去,而是给自己一点冷静思考的空间。实际上那些垃圾剧往往通过所谓特技或大场面来消解观众的思考,不允许你去思考。当然了,这是题外话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