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56 韩非子的X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统一之后,臣子们的才能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在很多时候反而是一个减分项。由血缘撑起来的分封制崩溃了,那,在专制社会里我想要用你,那我就只能要求你对我绝对忠诚。

我们前面提到过,归根到底,百家争鸣的赢家是法家。我在上一篇也讲到了君主分封国家与专制国家的曲别。法家与专制这两者刚好契合了起来。

专制国家更看重忠诚,相比之下,分封制的君主对这个不那么看重——虽然也有要求,比如说豫让报智伯之恩。所谓“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还要假腥腥脱衣服让豫让砍两刀,毕竟人心是要收买的。

而法家就正好提供了一套保证忠诚的制度。

其实如果我们把儒家与法家作一个对比的话,你会发现这俩东西简直南辕北辙。管理学上有个X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提出来的。这套理论中,X理论是说,人天生就是懒惰的,只要没人管着就会偷懒不干活,对责任能躲就躲,人只会为金钱和地位工作,根本没什么理想;Y理论是说,人都是勤奋的,你不需要控制跟处罚,大家也都会高高兴兴地工作,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前者思想运用的的典型就是富士康工厂,想必你也不怎么想去那地方打工;后者现在在互联网企业很多,一堆拿着远超平均工资薪水的程序员整天自称收入不到半狗……写完这一句我觉得不对,惹众怒总感觉会被打……

儒家其实有些模糊,但我以为它更偏向Y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出在孔老先生身上,他当初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还被人写到了《论语·阳货》里。可他到死也没讲清楚这个相近的“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性。孟子讲这个“性”是善的,荀子讲这个“性”比较恶。虽然这两位其实都在强调后天努力,一个讲养浩然正气另一个讲积善成德,但终归不知道孔子怎么想的。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在很前面的第十四、五篇谈到过这个问题。

但法家就毫无疑问是X理论,《韩非子》一整本书都在讲刁民怎么治。虽然韩非子自己说他是传承自道家——“君无为,法无不为。”

再讲点题外话。

韩非子有些口吃,不擅言辞辩论,擅著述,和孟子刚好相反。孟老夫子虽然辩论非常厉害,但写书真是一塌糊涂——反正我不喜欢看。我不是说他文辞不好什么的,毕竟中国的文辞标准根本就是那堆人定下来的。我是说,孟子编故事的能力太差了,跟韩非子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我自认为是个写小说的。

如果先秦那堆学问家一起编段子的话,韩非子一定名列前茅——就我来看,可能只在庄子之下。但孟子一定垫底,能在他之下的就只有那些根本不写段子的大V。

其实后世还有一堆人讥讽孟子的故事段子,还编诗道: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后两句可以直接忽视掉,那群人都已经被皇帝专制洗脑到看不清时代了。孟子只是诸侯们的客卿,跟周天子没关系,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孔子也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国家里三桓作乱,权力比国君大多了。孔子这辈子几乎一半时间都在跟这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对抗,但最后还是让三桓从鲁国赶走了。顺带一提,孔子在陈、蔡之间的“匡”地被人错认作阳虎,差点饿死,其实阳虎在这里作恶也是因为他反叛三桓没成功,逃来逃去地到处作乱,说到底还是跟三桓有关系……阳虎原本就是三桓家臣,还一度以家臣的身份控制了季孙氏整个家族。

阳虎反叛失败,后来逃到齐国,齐国人都骂他乱臣贼子。阳虎讲我跟那个孔丘干的是同一件事嘛,不都是在反抗三桓专权?——这时候他又只字不提当初送孔子小猪侮辱他的事情了……但齐国人还是骂。这是因为孔子是鲁国的司寇,当然要对鲁定公负责,隳三桓是他份内之事。可你阳虎是三桓之首季孙氏的家臣啊,你应该对季孙氏负责,鲁国国君干你鸟事?

所以“纷纷说魏齐”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是秦之后所有人都对皇帝负责有些奇怪——我说的奇怪是指,指管理原则来说,你要有两个顶头上司的话,到底怎么办事儿?想想在公司里你的经理催你整理报表而CEO却要你赶紧给他端茶——这种公司最好早点离开。

韩非子写段子写得非常之好,像什么“自相矛盾”啦“买椟还珠”啦“滥竽充数”啦全是他写的,好看之极。相比之下,孟子写的故事基本都缺乏生活常识,典型的就像乞丐的俩老婆与每天偷邻居一只鸡……

回头一看,这次的题外话扯得真是太远了……一时兴起,刹不住。

儒家根本就不讲究忠君,我们在前面谈得已经相当多了。后来的忠君完全是法家的思想。

我们知道,韩非子原先是荀子的学生,是受过系统儒家教育的。这就为后世外儒内法打下了基础,让这俩有些南辕北辙的思想能够不那么违和地统一起来。

在《韩非子·初见秦》里有一句话:“为人臣不忠,当死”,这就已经是我们后世见识到的“忠”了。但你知道这种“忠”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吗?是韩非子从儒家延伸出来的。

有这么一段话:

“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能审行此,无官不治,无志不彻,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君鬼(作“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看起来很儒家吧?父慈子孝这一套除了儒家还有谁?但是,上面这段话其实是秦简里的《为吏之道》,是最爱搞严刑律法的秦帝国发给公务员的管理手册——我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其实有些幻灭感。

秦国是用法家的,虽然韩非子最后是被秦王毒死了。

法家怎么还讲究儒家提倡的那些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来看一下法家这一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