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爱玲说,我们各自都住在各自的衣服里。
她是个衣服迷,对服饰的喜爱,既表现在穿着,也表现在文字。爆红上海后,小报介绍她,说张女士最爱奇装异服。她瘦而高挑,喜穿宽袍大袖,或紧窄旗袍。颜色也是大红大绿,闪蓝艳紫。
小说里,她写葛薇龙,穿磁青薄绸旗袍,被心上人看了一眼,就觉得
“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
身上的衣服,与内心的欲望,被她写得贴切性感,暗流涌动。
她短短一篇《色戒》,被李安改成电影。汤唯一口气穿了27件旗袍,超过了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后者是23件。
旗袍,是标准民国范儿。
汤唯扮演的萧红2,
什么叫“范儿”?
陈丹青说,范儿首先是个样子。
所谓“看样子”,就是你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精神气度。
衣服,是所有这些的第一落脚点。
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剪影。我们不仅住在各自的衣服里,还首先住在时代的衣服里。从远古的襦裙深衣,到汉服、唐装、旗装。民国穿衣范儿,最为丰富多彩。
当时,传统和现代,保守和激进,思想和主义,劈头撞在一起。与这种多样相呼应,人们的穿着,也有布衣长衫,有西装革履,有旗袍盘扣,有巴黎新款。大家五花八门打扮着,并未感觉到不妥。
服饰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反应。
下面这张照片,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与学者朋友们的合影(四川李庄避居时期)。
林徽因、梁思成与朋友们仔细看,他们的服饰包括长衫、礼帽、西装三件套、皮衣、旗袍、斜襟、女式长靴、高领毛衣、儿童短裤……可谓古今中外,悉数涵盖。
每个人,怡然自在。各个不同,又十分顺眼。
也许,这就是陈丹青说的“样子”好看。
民国之后,到了新共和国时期。
以上服装,逐渐隐退。到60年代,灰蓝泛白的军装、工装,成为主流,成为唯一。
这种单调穿着,要持续很多年,直到姑娘们在工人装的领口,翻出了一点点鲜艳的衬衫尖领……
终于,灰色调时代结束了。
3,
你看,服装多有意思。
向上走,它是时代的大词;向下走,又可以是最具体、生动的个性。
按前一种意义,它至少可以代表:
【文化】:国内有汉服、唐装、旗袍等;国外有日本和服、印度纱丽、苏格兰百褶裙……
【威权】:各国军装、警察制服,是最好的威权象征。
【规则】:现代各行业制服,是规则的具象化。如:空姐制服、银行制服、护士服、校服、企业工作服或文化衫。穿上它们,你就不只是你,而是代表了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种规范与纪律。
【仪式感】:婚纱、毕业典礼学位服等。
(多说一句,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制服诱惑”?就是因为扮演者们,潜意识里获得个体打破规则的快感。)
与此对称,另一面,服装是最直接的个性:
比如香奈儿设计总监Karl Lagerfeld,装扮永远如一;
比如贝嫂的10公分高跟鞋;
比如李宇春,就是不穿裙子;
比如郭德纲,弹指间,让任何一件大牌灰飞烟灭……
香奈儿设计总监“老佛爷”,打扮几十年不变已成传奇4,
我们各自的衣服,的确是我们最贴身、最自我的所在。
它甚至是你的一种个人品牌。
普通人,该如何更好利用服装,补充自我,表达自我?
以下几条是建议:
第一,简洁。
款式、颜色、数量,都要简单利索、不累赘。
不过,这个建议大多没用,你多花的钱,多买的难看衣服,一分也不会节省,一件也不会少买——全靠有一天,你站在衣服堆里,茫然四顾,豁然顿悟……
第二,质料。
质感好的当然更贵。
但是,在能力范围内买贵的那件吧,不会错。
第三,不要为“穿衣服”这件事,浪费太多时间。
早上起床,对着镜子换七八套。这种事情,要杜绝,太划不来了。
穿衣服,不止扮靓,也要用脑。“衣橱里只有十件基本款的巴黎女人,迷倒了全世界”,找出适合的风格,学会搭配,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节省出来的时间,做点其他的事。职场上的稳定形象,也给人专业、稳重之感。
这条建议的极端,是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他们衣橱里,全是一样的衣服,因为他们说“不想为穿什么这件小事,浪费生命”。
第四,好身材。
告诉我,你最好的一件衣服是什么?
是的,它就是我们的身体。
它也许不完美,不够好看。但是,你有很多途径,让它好看起来。一是外力,比如运动、瑜伽,它会更健康、更有活力;一是内在,修炼学识、心胸、眼界,它会更沉着、更有气质。
两者背后,都隐藏着美好的品格,比如意志力、毅力、坚持、好奇心。
每个人,都只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意识里。这些由内而外的改变,也只能由你自己认知、渴望和完成。
直到有一天,你觉得穿每一件衫,都很对;做每一件事,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