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本书,认真读(读3遍以上)目前只有1本书《神话》,大致读(通读2遍或1遍+笔记+回顾写书评)100+。剩下的大致都是随便翻翻或者某个主题阅读中作为辅助进行选读的书籍。
一开始只是遵循兴趣,兴趣走到哪里,我就屁颠屁颠地跑到哪里。在跟着兴趣狂奔在多个交叉路口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放弃过很多本书籍,但也不止一次又因为兴趣重新捡起。今天将我探索出的几个针对复杂的书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大家:
1:标注生啃法
如果一本书的厚度和难度让你大大吃惊。你可以选择这个方法,不是做笔记式的标注,而是对进度打勾/直接在目录部分标注阅读时间。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在你的阅读计划中,第一阶段不要读的太多,第二阶段不要读的太少,最后一个阶段不要留太多
从主观来讲,刚开始往往是新鲜感比较足,这段新鲜感稍微压制缓慢释放可以让你在第二阶段理解到更多,最后一个阶段往往容易心烦意乱。不要给最后一个阶段安排太多的阅读任务。
客观来说,一般好的书籍,逻辑层次分明。第一章节总括综述,后面分述。总括综述不单单是起到一个概括内容的作用,而是渲染气氛,就像一本学科的第一节课往往看起来简单,但却是贯穿始终的东西。你需要耐心,认真观察整个的关系。
简单的话,你要按捺住,如果困难(这种情况也很多(┬_┬))的话,更要按捺住。
《社会契约论》《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女性主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完的。
尽管这些书本身就是我喜欢的书籍,但是我读书有个相当不好的毛病,一次读完才能够酣畅淋漓。尽管我有兴趣在自习室一呆呆五六个小时,但是有些书籍并不是5,6个小时能够读完的,那么我就需要这个标注来告知我我的真实进度。
这个方法异常简单,但对我帮助很大,它能够提醒我,我读了几章,用了多久。以便于我了解我对本书的认知程度和速度,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
2 换书法
如果一本书读不进去但其内容相当重要。你可以换另一个版本或者另一个作者同等类型的书。
运用这种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你对自己阅读的目标特别明确。
举例:我自己学习写诗歌(现代诗),我需要读一读唐诗宋词元曲,了解了解平仄韵律,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目标是了解沾染一点韵味,一本一本匆匆扫过,这一本不理解换下一本。
这个方法的理念是:迅速获得一点自己想要的知识,重复到一定量,再发掘新的知识。
特点是:优点:轻松简单,自然而然,因为你一直呆在舒适区,
缺点:是时间,金钱花费大。你在舒适区呆久了,不一定能够在恰好的时间恰好地更进一步。
我自己读了大半年的诗词歌赋(>1/20),除了能背诵几首,有时候写现代诗歌带点元曲的味道,完全无从下手写古诗词。但是,我要的就是这个味道,而不是要学会写古诗词。但也避免不了时不时的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去读。
切记:换书法一定要在你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之后使用,不然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3:千万不要还没读就准备做笔记
如果一本书有着相当的难度,只要一开始就做详尽的笔记,那么这个项目大多是以失败告终。一定一定要先通读再理清关系再开始做笔记。
你只有读了一本书之后你才懂得这本书需要做什么样的笔记,摘抄/思维导图/书评/题目。你只有理顺了逻辑关系之后做出来的笔记才是值得收藏和回顾的。
有句古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