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极天使探寻:由赴美生子谈到美国文化和教育

来源:东饰资讯网

  赴美生子没有硬性要求让我们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内核,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让美籍宝宝在国内成长和接受高校教育。但是如果我们有计划去到这个国家生活,那么以下这些内容,或许能让我们对美国有更深的认识。

  提到美国文化,人们多会想到美式快餐、流行音乐和好莱坞大片。站在五千年传承的高度,有些人开始批评美国缺乏文化内涵,耻笑他们没有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精美的建筑和古典的音乐。

  其实,这样的批评不但有失偏颇还暴露了自身的短视,一个建国尚不足300年的国家,苛求它拥有悠久文化的沉淀是何其不公?美国的特殊国情,形成了美国独有的平民文化,一种强调尊重和包容的文化。通常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的展示途径并不仅仅是历史文物、风景建筑……而更多的是通过其民众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和品格道德来体现的。这些方面往往奠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而教育则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其文化的传承能力。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美国社会是如何运用教育来贯彻传承文化的。

  谈到美国人和文化这个话题时,我们脑海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场景,比如:坐地铁的人在默默地看书,走在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拉门,交通灯坏掉时开车人的礼让,等公车时自觉排队……

  很多人以为,美国提倡快乐教育,这也是一个误解或者是表面现象,美国教育内核,是极其重视阅读的,喜欢看书的人非常多。

  美国教育部长:“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够。学校和家长也认同这个观点。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的阅读量都非常大,写读书报告更是家常便饭。最新的研究结果建议,父母要在婴儿6个月的时候开始读书给他们听,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介绍适合其年龄段的图书。

  大部分美国孩子每晚临睡前的例行活动就是洗澡、刷牙、换睡衣和听爸妈念书讲故事。在学前班,教师开始比较正式地教孩子读书。在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各种给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的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相关的材料。由于美国的图书馆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学校或公立图书馆借到各式各样有趣的书籍。公立图书馆的图书及音像资料全部免费开放,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办借书证了。

  由于资源丰富和各方面的鼓励,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并一直保持下去。一个爱读书的国家,文化素质能差到哪儿去呢?

  从音乐和文学艺术这个层面来说,美国学校的音乐课比较正规,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让学生选学一门乐器,学校有自己的乐团,经常进行表演。在美国,钢琴的普及率极高,每家每户有人懂得弹琴并不算是什么很特别的事情,这只是一种普通的爱好和技能,就跟会唱歌一样。美国各种艺术厅、博物馆也多,通常对学生有免费参观时段,学校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还有文学课、历史课和社会研究等课程,对文学、艺术、历史等进行学习和讨论。

  从品格道德教育上来说,美国用的是课堂结合课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在上世纪,美国曾一度偏重科学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品格教育,后来由于青少年问题增多,美国国内对公立教育体系的批评随之增多,近些年美国各界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大幅提高。学校通过阅读、历史等课程教孩子诚实、勤劳、忠诚、勇敢、守时、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比如老师尊重学生,不会用侮辱性的话批评学生;家长尊重子女的选择和隐私,不会任意干预和窥探。

  美国父母和老师一般不会生硬地否定孩子的言行,而是采用建议的口吻,比如“你的想法很不错,不过……是不是会更好一点。”从小被这样平等地尊重、对待,使美国孩子娇惯的少,性格独立的多。

  从社会影响看,培养文化靠课堂上老师教或课后父母念叨是不够的,整个社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同等重要。老师要为人师表,父母要做好榜样,社会上的陌生人也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只有整个社会重视、提倡和体现努力、谦让、乐于助人等,孩子才会学到这些美德,文化才得以传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