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

来源:东饰资讯网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

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这些大人们,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为,但是,我们很少会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更不会去问自己:“我选择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在心里提了这个疑问之后,我开始尝试去观察自己的行为。

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的小姑娘来我们家找毛先生玩,俩人玩了一会儿,毛先生说:“该到喝益力多的时间了。”然后径直跑去柜子边拿放在上面的益力多。

小姑娘眼巴巴地望着他,小声说:“我也想喝!”毛先生拒绝她说:“不行!只剩两瓶了!我一瓶,我妈一瓶,就没有了。”

看到小姑娘一脸失望的表情,毛先生于心不忍,犹豫了一会儿,说:“要不,你问一下我妈?”

小姑娘跑过来,用脆生生的声音问我:“阿姨,我可以喝益力多吗?”

我犹豫了两秒,回答她:“你喝吧,反正我不是很爱喝。”小姑娘欢快地跑去拿益力多喝了。

而我,心里感觉有点堵,身体有点绷住的感觉,不大舒服。我静静地感受着这种不舒服感,在心里问自己:“鬼才不喜欢喝益力多呢!你不知道有多想喝益力多,为什么要撒谎呢?”

是啊!我没有照顾到自己想喝益力多的需求,心里当然会不舒服。但是,如果说我们所有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那么,我把益力多让给小姑娘喝,甚至不惜撒了个谎,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什么需求呢?

当问题一提出来,我马上就明白了,我是想要满足自己照顾她人的需求,不但想要照顾小姑娘想喝益力多的愿望,还想要照顾她的面子。

而另一方面,我的内心感觉到不舒服,是因为我也想要照顾好自己想喝益力多的需求啊!

我明白到自己在当时原来存在着两个需求,而我只能选择满足其中一个需求,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我本能地选择了一个照顾她人的需求。当我看到这一点时,心里那个不舒服感就消失了,身体也放松了下来。

虽然,我选择了照顾她人,但是,这也是满足了我自己的需求,在我的价值观里,照顾她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想到这些,我没有再指责自己,也没有抱怨因为小姑娘而导致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看到自己的需求时,我也看到了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看到了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去满足自己未被照顾的需求。

人的所有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职员,当我们服从于老板发出的加班指令时,我们是为了什么选择这样做?作为一名子女,当我们听从于父母的指示或安排时,我们是为了什么选择这样做?作为一个父母,当我们对于孩子的拖拉磨蹭频频怒吼时,我们是为了什么选择这样做?

观察我们的行为,向自己提几个问题?“我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许会像我上面的例子一样,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我们将不再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临近期末考试,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日益增加,曾经自觉地遵循放学后先写作业后去玩这条规则的毛先生,被日益增加的作业量击垮了。

在经历了几天从放学到晚上睡觉前都在不停地写作业之后,他发现,玩耍的时间已经被做作业这件事情挤得分毫不剩。无论他怎么努力,似乎总是挤不出可以自由玩耍的时间。

反正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时间玩耍!毛先生决定破罐子破摔,他不再专心做作业,而是做一会儿作业,就开一会儿小差,一会儿玩玩文具,一会儿躺在沙发上一个人自娱自乐。每天的作业都拖到很晚才完成,有时候还漏写了作业。

在纠正了他几次之后,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越来越容易烦躁。几天之后,眼看着已经过了上床睡觉的时间,毛先生还有两个作业没完成,我忍不住大声地训斥他不好好写作业,指责他说:“你气死我了!”

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我觉察到自己把情绪扔给了毛先生。我问自己:“我选择训斥毛先生不好好写作业的目的是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的需求是什么?”

我选择训斥毛先生的目的,是想要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毛先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在心里一出现,我马上恍然大悟,原来,我害怕被老师批评,我不得不承认,我很惧怕老师的批评,而且怕得要命。

当我感受到这种熟悉的恐惧情绪时,一段埋葬在遗忘深渊的记忆浮上了水面,那是来自童年幼儿园生活的记忆。这正是我在看到毛先生不好好写作业时,所产生的焦虑的根源。在内心深处,我还是那个殷切盼望得到老师认同的小孩子。

如果我没有意识到自己训斥毛先生的行为背后,原来隐藏着自己的恐惧和被认同的需求,我也许会不断地指责毛先生——如果不是因为他不好好写作业,我怎么会骂他?他那样子拖拉,我不得不骂他!我没有办法不骂他!

“如果不是……”“不得不”“我没有办法”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我”是无辜的、无可奈何的、被迫的。事实是——我们从来就不是无辜的。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负有责任。我们在根据“不得不”“我没有办法”这些理由行动时,真相是——我们在试图回避责任。

把责任指向他人,淡化了我们自己的责任,也让我们没法看到自己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和需求。既让我们对他人心生怨怼,从而导致关系的疏离和破裂,也推导着我们走向千年怨妇(夫)的生活。

我们是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的主人,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我们就有能力选择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获得了选择的自由。

在毛先生写作业拖拉和开小差的时候,我可以选择真实地向他表达自己:“你写一会儿作业就玩一会儿,我很担心你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也很害怕我会被老师批评。”

我也可以选择去倾听他、帮助他缓解因作业量过多而导致的崩溃情绪:“快要期末考试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让你没有时间玩,你很不开心,你想要玩。”

朋友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辛苦啊!放学回来才只有那以一点时间,都得花在写作业上,有时一坐就坐上两三个小时,坐得屁股都麻了!”

毛先生曾经诉苦说:“你以为我上学很容易啊!我上学很累的,都要累死了!”是啊!我已经忘记了当年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了!所以我当时无法理解毛先生的累,对毛先生的诉苦不置可否。

直到最近一年,我有机会重新走进教室,重新坐在课桌前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我终于体会到毛先生所说的累了——那是真的超!级!累!

有时候,不把情绪扔出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已经完全疗愈自己。所以,如果不小心把情绪扔了出去,请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指责和斥骂的行为感到抱歉。

经常做向自己提问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原来我们选择那样做,是为了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些需求。

主动地去做情绪疗愈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在情绪发生时,更多地去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并去表达它、照顾它,而不被情绪操控,不把情绪扔给他人。我们每一次在生活中经历的痛苦,都可以变成成长的机会。

唯有看得见自己,我们才能看得见他人;唯有理解自己,我们才能理解他人。

上期文章:

唯有看得见自己,我们才能看得见他人;唯有理解自己,我们才能理解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