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丨无意识的群体,竟是文明的动力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本期读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冯克利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他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这本《乌合之众》便是其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作者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法国革命时代,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做出种种暴行。作者细致分析了这一现象的特征以及背后的群体心理机制,有很多颠覆常识的观点,整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对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录如下:

过往历史大幕中的主角,大多由英雄偶像和王权贵族担当,没有人会把平头百姓当做一回事。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各种群体的力量越发强大,平等人权渐成共识,所有的血统身份、君权神授、奉天承运,都已不再可能,群体的神权取代国王的神权,群众真正走上历史的前台。

未来的社会不管根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概念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一,种族就是不同的群体。就「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具有的共同特征,组成种族整体的性格、气质和禀赋,依靠遗传而传承,思维结构保持了稳定,这和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论断异曲同工,最终会造就了民族命运的不同。

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禀赋。

其二,有组织的心理群体。个体一旦进入这一群体中,就会在感情、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个体以往习惯颇为不同的特点,甚至完全相反,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低智商占据上风,群体可以将暗示的观念迅速转化为行动。

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在有组织的心理群体中,最常见的应属「暴民的群体」,参与其中的个体,受个人利益驱使,在「法不责众」的暗示下,可以大胆的从事犯罪活动,甚至传染暗示整个群体成为犯罪的执行者。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在「暴民的群体」之外,还有一种「英雄主义群体」,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尤其表现在为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能够自我牺牲、不计名利,集中力量共同实现集体目标,这类群体往往会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体有什么性质。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尚无定论,跟无意识在有机体和智力中发挥的压倒性作用有关。诚然,群体表现为无意识,但这种无意识不代表毫无作用。理性作为人类具有的属性,是诞生在生物长期的无意识的基础上的,谁又能否定无意识隐藏的强大秘密和不为人知的作用呢。

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蔽动机的结果。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

无意识构成了群体的共同属性,有意识个体的差异是教育的结果。从性格角度看,个体之间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个体的才智和个性被削弱。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组成群体的个体表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群体是个无名氏,个体不必承担责任,其次,群体中感情和行动通过传染而形成一个共同的方向,再次,容易接受暗示随波逐流,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

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诚实的人变成罪犯,懦夫变成豪杰。

群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受无意识动机的支配,表现为冲动、易变和急躁,极易受到暗示,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也容易慷慨赴义,对观念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完全拒绝。

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没有推理能力,所采用的观念之间只存在表面的相似性或连续性,形象接着形象,便产生了一系列毫无逻辑关系的、歪曲性的幻觉,这些幻觉与眼前的真实混为一谈,三人成虎,以讹传讹,通过暗示和传染最终被群体中所有人所接受。

群体的想象力是它们的行为动机,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因为对群体的想象力产生强烈影响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虚构的形象和现实形象对群体的影响一样大。

刺激群体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和引起注意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这些浓缩的惊人的形象便会彻底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使它倾向于立刻变成行动。

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这类事件中,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些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引起相互传染。

如此说来,史学著作和伟人英雄的事迹是否真实可信便可疑了。真正的历史可能永远不可知晓。因为除了神话之外,历史没有多少保存其他记忆的能力。

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英雄。

群体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群体的共性,能够把单纯的感情提升到夸张的境界。对强权的暴君卑躬屈膝,对仁慈的君主不屑一顾。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些举动是孤立的个人不可能做到的,根本不在乎任何私人的利益,是想象中的夸张的美德的实践。

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群体的信仰具有宗教的形式,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狂热的宣传等特点。

而领袖想要领导他们,决不能用理论上的平等学说说服他们,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直接诱惑他们的东西。

受到某个群体拥戴的英雄,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一个真正的神。即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古代的神和当代崇拜的英雄,本质上讲,群体的心理特征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一切的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

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包括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等因素。其中最重要是种族,种族一旦形成自己的秉性,便会世代相传,是其他一切信仰、制度和艺术的基础,要想改变只有通过长时间缓慢的变化积累。

支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按照此种观点,制度不能由民族自主选择,而是种族和时代的产物,即使以暴力革命为代价破坏了旧制度,也仅仅是短暂的、变换名称而已,其本质依然如故,因为种族的秉性未能快速改变。

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由这个时代所创造。

试图通过文凭教育改造人们是无用的,通过背诵教科书和服从模仿培养的所谓「人才」,缺乏勤劳的教育,而且国家只能选用其中一小部分人,另一部分未被录用的人,因为知识派不上用场而心怀不满,反而成了参与革命的力量。

生活中取得的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的精神和个性。

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词语、幻觉、经验和理性。其一,很多词语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停的发生深刻变化。而政治家的基本任务是将让群体产生厌恶的词语赶紧换个说法,变得被民众所接受。其二,群众从没有渴望真理,假如谬论产生的幻觉对他们更有诱惑力,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谬论。其三,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中牢固生根的有效手段。其四,列举理性这一因素,是因为理性对群体意见毫无作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因为群体只接受拼凑的观念而非推理。

谈到群体的领袖,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到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而领袖对于信仰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有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

头领往往是意志坚强而持久的实干家,他痴迷于信仰并敢于牺牲自身。

他们强烈的信仰使他们的话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住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

领袖的动员手段包括断言、重复和传染。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让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头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断言再得到有效的重复,最终会成为群体认定的事实。这些观念、情感和信念,在群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指引他们付诸实践。

动员的过程,使观念或人的权力得到加强而产生名望,名望反过来让群体产生惊奇和敬畏。每个成功者,仅仅是因为成功这一事实,便不再受到人们的质疑。

名望是一切权力的主因。

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例如选民这一群体,他们的一般意见都反映着种族的秉性和各自党派的精神,所以投票结果不过是无意识的向往和需求。

一个种族有其根深蒂固的牢固的信念,这种普遍信念是文明可不缺少的柱石,长期具有不可征服的理论。种族内所有人的行为受信念和习惯支配。偶尔出现的短暂易变的意见,都没有持久力,匆匆来去。

一个文明变革的动力,表面上看是政治变化、外敌入侵或王朝颠覆,其实质是人民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那些所谓重大历史事件,不过是群体思想变化所造成的冰山一角的后果而已。当旧的文明结构失去威力时,无意识的野蛮群体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它纯粹的破坏性可以加速文明的瓦解,成为文明更迭的动力,为新的文明扫清障碍。

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

此时,人多势众的原则似乎成了唯一的历史法则。

此外,这本书也一直争议不断,因为此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而且成书时间是100多年前,一些观点并不严谨,全书缺少科学的严格性。同时部分观点属于偏见,不够中立,比如对性别、民族之类看法和不协调的意识形态等,然而这仍改变不了它是群体行为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这一事实。

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

用弗洛伊德的评价说,勒庞对人群和集体行为的突出特征有相当敏锐的把握能力,但是他并没有对它们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最后推荐几本社会心理方面的书籍:

1.《失控:机器、社会系统与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

作者:凯文·凯利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书评:人类和机器共同的未来

2.《群体的智慧》

作者: [美] 詹姆斯·索罗维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书评:教你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

3.《影响力》

作者: [美] 罗伯特·B. 西奥迪尼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书评:你为什么会说“是”

4.《文明的进程》

作者:[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出版社:三联书店

书评:社会学研究者必读书目

5.《自我·群体·社会》

作者:[美] 道格拉斯•肯里克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评:探索自我的指南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