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林广记01|东汉神童秀,天才少年还是戏精本精?

来源:东饰资讯网

01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梦魇般的存在,那就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别人家的孩子发展到了最高境界,自然就是“神童”。

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品德高尚、尊敬师长...... 神童简直就是无解的bug。

如果你不幸成了神童的左邻右舍、同事的孩子,甚至是兄弟姐妹,那么找人测一下你童年的阴影面积,恐怕很可能是巨大无比的。

早慧儿童自古有之,不过,神童作为一个群体,到底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批量涌现,并被大肆宣扬的呢?本期,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说起。

02

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及此前的史书中,我们其实看不到太多关于神童的记载。

大多人物事迹是从成年写起的,就算是记录像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的事迹时,也不过是简单交代一下“少时爱读书”罢了。

在史记当中,甘罗算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即便如此,也只是从他十二岁出使赵国的经历开始叙述,和此后的史书中那些五六岁就表现出逆天才华的神童,不可同日而语。

翻阅一些史料后,我们不难发现,神童的批量出现,应该是从东汉开始的。

具体来说,在范晔的《后汉书》等著作中。关于神童的记载开始出现了井喷式爆发。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经学达人范升,九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论语》和《孝经》;

写《汉书》的班固,九岁的时候可以成文诵赋;

更厉害的是名将马续,七岁通《论语》,十三岁明《尚书》,提笔研究九章算术,上马又能平定匈奴,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当然,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位曹操的儿子,会称象的曹冲;

这样的名单咱们还能列出很长很长......

03 

神童代代有,为何东汉特别多呢?与其说是东汉的神童DNA很好很强大,还不如说,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

大家知道,东汉是一个豪族社会,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世代相传,而要继续这些家族的事业,他们的娃当然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东汉的宝爸宝妈们虽然不认识张女士,不过,肯定也深深知道这个道理。

那时,宝妈们还不宜抛头露面,那么,就由宝爸出马,带着家里的娃们早早参与社交圈,淋漓尽致的展现才华吧。

于是,各家的少年们越来越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巨星,各大时尚party出席个不停。

而少年中的佼佼者们,或者依仗文采秒杀全场,或者凭借机锋睥睨群雄,而被他们KO的成年人,只能沦为华丽丽的背景色,比如,我们后面会讲到的那位,被神童孔融秒杀的毒舌评委陈韪。

那个年头,自家孩子在个位数年纪时,要是还没啥天赋异禀的事迹,出来,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04

除了现场真人秀以外,通过口口相传或撰写文章打造神童也是一种便捷的方法。

反正那个时候,没有录音,也没有DV,关于神童在家中的事迹,恐怕主要是由爸爸代言的。

至于神童看的是《楚辞》、《汉书》,还是漫画《毛笔小新》,看的时候,神童是六岁还是十六岁,似乎,也只能是孤证了。

开开脑洞,我们不妨想像这样一个场景:

某天,一位神童的爸爸,正要进行学术创作,突然发现自己的笔不见了。

神童爸爸:我的笔呢,笔呢?

神童:爸爸,爸爸,你的笔不是昨天发酒疯的时候,被扔在地下了吗?

神童爸爸:(拾起笔来后,热泪盈眶)果然如此,虎父无犬子,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几天后,洛阳各大主流媒体发布头条文章:

《英雄出少年,XX大人二公子年方六岁,即为其父攻克重大学术难题》

又转载了几次,可能出现了新的标题:

《六岁神童惊现洛阳,刚刚拿起毛笔就写出了10万+的爆款文章》

于是,又一位神童华丽丽的诞生了。

05

当我们看到那些像是小大人,富有机心的少年,却不禁感到几分悲凉,他们的童年都去哪儿了呢。本应是天真无邪的儿童,为什么就成为了一个个戏精和心机boy了呢。

惊叹也罢,争议也罢,从东汉开始,和神童有关的事迹,几乎成为了形容史书中杰出人物的标配。

社会、学校和家长前仆后继的加入了培养神童、发现神童和包装神童的行列。种种让人唏嘘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本期的内容就是这些,附上一首打油诗总结一下:

正所谓:

少时了了神童泪,身后萧萧俊彦碑。

严父遛娃忙赶场,心机Boy易招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