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5高考地理 二轮微专题18 人口新问题

2025-05-08 来源:东饰资讯网

考点要求

年份

命题统计

命题情境和角度

人口新问题

2024

天津,11-12题,6

以我国六普”“七普人口流入规模前10名的城市为情境

通过人口流入规模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湖南4-5题,6

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创设探究情境

通过统计图表考查人口数量、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2023

辽宁,1-2题,6

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为情境

通过人口流动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山东,3-5题,6

以我国某地级市202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为情境

通过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考查人口迁移特点和影响因素

海南,1-2题,6

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中心迁移轨迹为情境

通过人口重心轨迹考查人口迁移特点和影响因素

河北,12-13题,6

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为情境

通过人口年龄结构考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2

江苏,16-18题,6

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为情境

通过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增长差异考查人口增长特点和人口分布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高考真题看,对我国新出现的人口问题考查较多。

题型一 人口新问题

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4.08亿,比前一年减少了139万人。这是中国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尽管2024年的出生人口略有增加,达到954万人,比2023年的902万人多了52万人,但这一微幅上扬并未能扭转人口总数下降的趋势。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103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和医疗保健系统构成巨大压力。

思考:如何应对“少子老龄化”?

答案: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

树立和践行积极老年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如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大文化支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医疗卫生支持,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完善代际支持,鼓励各地采取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模式。

典型例题:

2024·天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发生了新变化。下表为“六普”“七普”人口流入规模前10名的城市(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排名

“六普”

流入规模

“七普”

流入规模

1

上海

890

深圳

715

2

深圳

776

广州

597

3

北京

700

成都

581

4

东莞

640

西安

448

5

广州

464

郑州

397

6

苏州

409

杭州

323

7

佛山

349

重庆

320

8

天津

304

长沙

300

9

成都

256

武汉

254

10

宁波

190

佛山

230

1.表中城市六普七普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出(

A.直辖市的人口流入规模总体扩大B.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吸引力增强

C.长三角城市人口流入规模均减小D.珠三角城市人口虹吸效应均增强

2七普数据显示西安人口增加明显,推测与此关联度最小的是(

A.落户政策放宽B.历史底蕴深厚

C.新兴产业发展D.市辖区域扩大

【答案】1B 2B

【解析】1

2

2023·河北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D.红利化、年轻化

4.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BCD

【答案】3A 4D

【解析】3

4

2023·海南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6.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答案】5B 6C

【解析】5

6

知识回顾:

1人口新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新趋势

生育率长期低迷(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并未产生明显成效);

平均初婚年龄和离婚率快速上升(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加速负增长趋势形成;

2)中国人口发展新问题

少儿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在校受教育人口总量将大幅减少;

青壮年劳动力总量加速下降,优质人力资源占比降低;

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人口老龄化加速,高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

3)中国人口发展新战略

把握人口重大转变的新机遇:人口总量下降有利于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学龄人口规模下降有利于提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低龄老龄化阶段有利于完善人口高龄化养老服务体系

应对人口重大转变的新战略:从人口底层逻辑来看,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尽快破解生育率长期低迷的难题,摆脱低生育困境;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稳定的婚姻家庭、和谐的代际关系和家庭发展能力是社会稳定和活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从经济发展的动力考虑,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流动人口变化新趋势

人口继续向东部发达省份和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

南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

城镇化发展叠加人才吸引政策,中西部地区强省会崛起;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房价和收紧落户政策,疏解产业和人口,为人口流向其他城市提供了推力。

人口省内流动加快,省内人口流动分化,农民工回流加快:

省会城市和就近的城市群城市圈快速发展,对本地劳动力的吸引增强;

随着国内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迁移,农民工在本省、本地即可实现就业(即农民工回流);

大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升,农民工省内务工与跨省务工的收入差距缩小;

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下降叠加城乡产融结合,部分农民工返乡养老和再就业。

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化,职业分布从工业、制造业领域向非生产性服务业转移

年轻农民工占比明显下降,农民工老龄化加快;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从事制造业的农民比重降低,从事非生产服务业的农民工数量明显增加;

流动人口消费“本地化”趋势增强,不同代际间的消费模式差异明显。

考向预测:考向01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人口老龄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城乡倒置的老龄化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情,乡村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率先经受老龄化大潮冲击,面临的压力超过城镇。图为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含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根本原因是城乡间(

A.生育观念差异B.养老体制差异C.医疗水平差异D.经济水平差异

2.为缓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快城市经济发展B.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C.建立多层次乡村养老体系D.放宽城市户籍管理制度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1990年之后,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根本原因是城乡间经济水平差异,乡村劳动力外流,乡村留守老人比例增高,D正确;目前我国城乡间的生育观念、养老体制、医疗水平的差异对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影响较小,ABC错误。

2.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放宽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会吸引更多乡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乡村留守老人占比更高,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更加严重,AD错误;建设多层次乡村养老体系,有利于乡村养老质量提升,但无法缓解老龄化城乡倒置,C错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经济差异缩小,能减少乡村青壮年外流,可以降低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B正确。

考向02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重大优势。当劳动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增加时,就形成了人口红利。当劳动人口素质偏高,且新增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或素质高于退出的劳动人口时,就形成了人才红利。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未来将持续增长。下图示意我国2022年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32022年到202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特点是(

A.人口红利上升,人才红利降低B.人口红利降低,人才红利降低

C.人口红利降低,人才红利上升D.人口红利上升,人才红利上升

4人才红利上升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

促进工业产业升级从业人员规模扩容教育程度不断改善社会生产成本较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为适应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B.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镇化率

C.调整产业结构,放宽生育政策D.提高医疗水平,延迟退休年龄

【答案】3D 4B 5C

【解析】3.由图可知,1115岁的少儿人口在20232027年逐年进入劳动年龄,总数为8525万,6165岁的劳动人口在20232027年逐年进入老年年龄,总数为7338万,增加的劳动人口数量大于减少的劳动人口数量,即人口红利上升;根据材料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未来将持续增长可知新增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或素质高于退出的劳动人口,即人才红利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随着人才红利的上升,我国的人才资源将更加丰富,特别是在高端技术和创新领域。这将为工业产业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正确;人才红利更多地是指人才的质量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加,错误;人才红利的上升往往与教育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教育程度的改善,人们的技能、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将进一步推动人才红利的释放,正确;人才红利主要影响的是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直接决定生产成本的高低,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说明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调产业结构,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人口红利下降说明劳动人口减少,放宽生育政策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C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优美环境,提升城镇化率虽有利于吸引人才,但不是留住人才的最重要因素,AB错误;提高医疗水平,实施延迟退休可以增加现有劳动人口的工作年限,但不能直接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与人才红利的关系很小,D错误。故选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