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相亲圈到资本市场,留学生面临贬值困境

2025-05-05 来源:东饰资讯网

其实很多问题属于草蛇灰线冰冻三尺类型的,当你看见问题爆发时,水面下可能早就暗流涌动了许多年。

比如这两天协和4+4的瓜,其实在十年前就早有伏笔了。

在2015年前后,相亲圈有一个问题频繁冒头,那就是留学女生的含金量。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留学圈女生都被视为白富美高学历代表,但在2015年前后,许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很多一线城市的男生,表示相亲遇到的留学女生并没有体现出学历对应的能力和认知。

到了2019年,这个质疑成为一种普遍性操作,标志节点就是女方也开始提问,留学女生要如何面对相亲市场上男方的质疑。也就是这个水温变化,连女方那边都明显感觉到了。

而当时的质疑普遍集中在两点上,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国外留学圈情感问题,是不是如传闻那么乱,

另一个,就是围绕一年制硕士展开的门槛和含金量问题。

很多人已经发觉,英国开设有大量文科类专业,且有一年制硕士这个快速通道,门槛又基本等于没有。

等于说海外留学这块存在一个快速镀金的捷径,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一个原本一般的学历,洗成海外名校硕士。

这个快速镀金量产出来的硕士,在专业技能上没有实质变化,所以就业方面提升不大,但有一个地方,影响巨大,那就是相亲市场。

水硕再水,那也是确确凿凿的海归硕士,三本专科的相亲对象,和海龟硕士的相亲对象,肯定不是一个阶层。

所以,谁可以最大化利用这个杠杆呢?

——答案就是女留学生。

男生读水硕是没什么用的,能力没本质变化,薪资收入不会有大的提升,但女生读水硕是真真切切有极大提升的,不在于工作,而在于相亲市场。

观察者网那边,有一个数据报告佐证了这一点。

2016年他们发现海归就业蓝皮书数据里,女性比例较高,且硕士占绝大多数,达到了80%,而这80%的硕士中,又有近一半是英国硕士。并且并且,英国开始的多为管理学经济学等文科课程。

所以你看,市场经济是非常敏锐的。

你觉得水硕没用就是一个面子工程,但实际上对于女生来说非常有用,是真金白银的有用,自然就会有大量女生去读。

但大量水硕出现,市场也很快给出了回馈。

相亲市场虽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场,但因为涉及真金白银的高额利益,大家都会特别较真。一线城市两个中产阶级的婚姻,几乎等于两家百万级企业进行合并。

于是在没有媒体引导的情况下,大家居然不约而同的察觉到了海外留学生含金量问题,大量质疑由此出现。

比相亲圈稍晚一些的,是就业市场,尤其是自由市场下的互联网大厂们。

其实从信息层面来说,他们应该比相亲圈更早认识到问题,但作为大厂有一个决策反应时间,所以会慢一拍。

关注就业市场的应该都记得,差不多在2017年前后,有一个词不断升温,那就是第一学历。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开始强调第一学历占比。

什么叫第一学历?为什么企业不看最终学历,反而要费劲去追溯第一学历?

不就是在预防英国水硕这样的捷径吗?

如果你硕博是哈佛斯坦福,本科也是清华北大,那么你没有影响。

但如果你硕士是英伦名校,本科却是什么大专,那么不好意思,卡的就是你。

第一学历,说白了就是我不认什么英国一年制,美国2+3,我就认本科学校,赤裸一点就是认高考成绩。

因为企业是真心且迫切的希望人才加入的,可海外留学圈各种玩法水分大路子多,又特别隐蔽,企业实在没办法一个个考察你这个模式教了多少有用课程,最后干脆就看第一学历,高考是一视同仁的,最具说服力。

如果你在第一学历优秀的情况下又有海外经历,那就认为你是真才实学而不是镀金来的。

所以事实就是,第一学历,本质就是刚刚相亲圈对留学生的质疑换了个马甲。顺带连国内考研学历也一并考察上了。

而在相亲圈就业圈之后,最后一个传达到的,是公务员国企圈层。

2024年,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可能某些科研机构会留下引进海外人才的通道,但那都是留给真金白银有能力的留学生。英美澳加等水硕出来的,基本都被明确拒绝。

当然,我相信国企公务员这边也早就意识到留学生含金量问题,但还是那个情况,船大难掉头,机关单位很多决策要考虑大局考虑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还有个词频繁出现,“我考考你”。

很多社交媒体上留学生一晒海外学历,立马有人我考考你,然后问一些专业问题。

本质也还是大众对海外留学生含金量的质疑,大量无法匹配能力的留学生进入市场,让大家对留学生能力的怀疑从水面下走到台面上。

我不信你的海外学历,但我又查不了你第一学历,于是干脆就“我考考你”。答上来了我才认。

为什么男女双方对此氛围有截然不同反应?

因为女性天然认规则,女性逻辑是我当上女皇,我就可以送王子去和亲,我坐上皇位,我就可以赐死百万大军的统帅,我都拿到学位证书了,你们凭什么不相信,硬是要考来考去呢?

而男性认实际,什么皇帝不皇帝的,玄武门说了算,当年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最后不也被草根创业团队打的大败而回?何况你连哈佛都不是呢。买单的人,一定是更挑剔的。

所以事实就是

2015年相亲圈对女留学生的质疑,

2017年企业市场第一学历的重视,

2021年网民们的我考考你,

2024年公务员国企限制留学生。

以上所有现象,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海外留学生含金量问题。

相亲市场最个人化,且涉及真金白银的个人利益,所以反应最快,最先暴露出来。

企业市场体量稍大,但涉及自己饭碗,很快也开始预防。

最后是国企公务员,体量最大,顾虑最多,所以决策最慢。

所以2025年协和这波暴雷,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漫长问题的最终爆发。

这些年海外大学各种速成学制奇葩玩法,让海外留学生的含金量快速下降,鱼龙混杂,可很多单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加以区分和限制,最终引发暴雷。

白纸黑字的明确规定可能是某人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各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般都是经验之谈。

而如果是毫无关联的各方,顶着政治正确压力,却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

那这个答案的含金量,就不得了了

任何忽视他的,可能都得交学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