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源:衎衎堂
考前,语文最忌顾此失彼,按下葫芦又起瓢。文言文刚做出感觉,诗鉴又一塌糊涂;散文才写出点眉目,作文又回到“解放前”。如果把语文复习搞成“狗熊掰棒子”,那最终收获的就是最后那一根棒子。说得再露骨些:忙忙碌碌一场,辛辛苦苦一回,呵呵,一场空!
一、立体化试卷,做语文明白人
专题复习,应该且必须。这是缝漏补洞,完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之一环。不少同学正是在专题复习里,知道语文要学啥要考啥自己还欠啥。但仅这样不能算语文明白人。因为专题复习,不管分得多细,专题间建立不起连接,互通不了能量,彼此孤立,相互隔膜,对语文而言,知识就是一堆碎片,一盘散沙,聚不起,抓不牢。
立体化试卷,突破专题间壁垒,是成为语文明白人的关键。以诗歌为例,诗歌的外壳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外皮剥不开,诗鉴是笑话。剥壳后的诗歌是散文,或曰,诗歌是散文的浓缩,散文是诗歌的延展,二者姊妹连根,互懂。其实文言、诗歌、散文压根儿就是一根藤上的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写作也不孤单,但凡涉及到思路、脉络题,不管是诗还是文,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作文逻辑构建之迁移,会建就会看,就像工匠,能盖出房子,却说不出盖房子的顺序,岂能?
二、让题与题相互营养,彼此成全,做语文内行人
说到根儿上,整套语文试卷无外乎两个字,读和写。读能读出“有形”“具体”中的“无形”和“抽象”;写能把“无形”“抽象”写出“有形”和“具体”。二者彼此赋能,相互成全。
拿散文、诗歌、写作来说,散文、诗歌,是作者将无形的情、志寄托于有形的景、物和具体的事中,要求考生能从“有形”和“具体”中读出作者的“无形”与“抽象”。写作与此相反。
读和读,也是如此。以诗歌鉴赏为例。既然文言是诗歌的外壳,外壳不破,内核的香不出,那破壳的过程便既是文言知识点的“复见”过程,又是“化”诗闻“香”的过程。比如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何人倚剑白云天”中的“倚”,此字不破,内涵不彰。“倚”对接课本:《庖丁解牛》中“肩之所倚”、《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倚”皆为靠之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是拄着的意思;《赤壁赋》“倚歌而和之”,“倚”是随着、依照的意思。综顾,“何人倚剑白云天”,“倚”的对象为实物,既可取“拄着”之意,也可取“靠着”之意。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拄长剑傲对苍天”,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人靠一柄长剑,独对云天”。不管哪一种理解,都有对边防不固的忧患,有想仗剑报国之气概。透视了“倚”字,诗句的内涵方能外显。
三、让卷与卷攀亲,让所有题都成为似曾相识,做语文之高人
越到后期,越要有挖井意识。同一种题型,挖到深处,内核是相同的,对不同试卷同种题型呈现出的不同皮囊反复看,参破答案,直至悠然心会。看破《司马祠》,就能懂《富春江畔》;写明白《岚起处有茶香》就会做《芳华》,也会做《麦子喊了我一声》。皮囊千千万,灵魂就那么几条,藏在词句深处,挖才见。
语文复习,我相信,也一定存在着二八定律。只有少数的考生轻松惬意地驾驭着语文之舟,在一首诗里看散文,在一篇散文里看写作,在一篇写作里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