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于漪,一代教育宗师的语文主张

2025-04-06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上海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67年来扎根上海基础教育最前沿,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主编出版《现代教师学概论》等,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带动了大批青年教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1978年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2018年获上海市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一、语文教育改革的背景与于漪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语文教育界曾对文道关系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当时,有的主张“文以载道”,有的主张“文以寓道”,还有的主张文道并重。到了80年代初,又展开了文道关系的大讨论,除承袭50年代的几种观点之外,有的还主张“道附于文”,“教文舍道”,认为语文的任务就是“学文”,至于“传道”,则是政治课的任务。这种观念导致了重视语文双基而轻视或忽视思想教育、情操熏陶、道德培养的倾向。

针对80年代初的不良倾向,于漪鲜明地提出了“教文育人”、“文道统一”的主张。她认为,语文教学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进行思想教育,二者要有机结合,辩证地统一起来。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吸收弘扬了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新经验和新理论。

在于漪看来,“文道统一”中的“道”,不再只是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它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康感情的熏染、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渗透以及高尚审美观的培养等。而其中的“文”,也不再只泛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它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教育,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习惯的养成以及语文兴趣的激发等。

二、于漪的语文教学风格与实践

于漪的语文教学始终贯穿“教文育人”的理念,她的课堂不仅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还结合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她强调“文道统一”,认为只有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二者结合,才能把语言文字教“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工具作用。

注重思想教育

于漪认为,语文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更负有特殊任务。因为语文教材本身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鞭辟入里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担负起教文育人的双重任务。她主张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理解,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强调学法研究

传统教学往往重教轻学,而于漪则主张将教学立足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她强调,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做到“目中有人”。她坚持以学生为本,用“宗教般的虔诚”教学、实践、累积,厚积薄发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

注重读写听说训练

于漪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思想教育,还注重读写听说训练。她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她主张通过大量的读写听说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因材施教

于漪善于因材施教,她以锐敏的目光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学生人人都可以得到训练培养,各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即使是差生,在她满怀爱心的细致关怀和因材施教之下,也可长足进步,迅速成长。

三、于漪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创新

从80年代提出“全面育人”,到90年代初提出培养“现代人素质”,再到90年代中后期旗帜鲜明主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基本特点”,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于漪的教育思想、教学实践创新始终同步。

推动语文教改

于漪始终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她主持过三轮初中语文教改实验,开过近2000堂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有50多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为推动语文教改观点深入讨论、实践全面铺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重民族精神教育

于漪致力改变基础教育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她认为,教育就是要树魂立根,在学生心田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她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青年教师

于漪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她不断改进培育方法,首创“师徒带教”,组建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教、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通过研学一体化促进教师成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她先后培养三代特级教师,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青年教师,涌现出程红兵、陈军等一批知名教学能手。

四、于漪的师德风范与影响力

于漪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她的师德风范和影响力深远。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于漪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和教师树立榜样。她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红亮的心来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

无私奉献,献身教育

于漪将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始终不忘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即使到了91岁高龄,她依然奔波全国各地、偏远地区,鼓励和指导年轻教师投入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她的无私奉献和献身精神令人敬佩。

影响深远,广受赞誉

于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广大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名字已经和教育改革创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被誉为“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她的教育事迹被广泛传播和赞誉。

五、于漪语文主张的深远意义

于漪的语文主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强调语文教育的全面性

于漪主张语文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思想和个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培养和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抓“尖子”、“优生”。这种全面性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重语文教育的思想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她强调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的熏陶。这种注重思想性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

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于漪始终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她主张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她的改革与创新精神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于漪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她主张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她的这种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六、结语

于漪,这位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的教育家,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她的语文主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她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着,她的名字已经和教育改革创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大教师和学生不断前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于漪看来,教育就是要树魂立根,在学生心田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将永远闪耀在教育的天空中,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