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教资面试试讲稿:《使至塞上》

2025-03-26 来源:东饰资讯网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有初中语文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使至塞上》,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师:请同学们看 PPT: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诗歌名句,说出他们的相同点。请你来说吧。

生:这些诗句都是边塞诗。

师:说的很好,这些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充满了魅力,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依旧是一首边塞诗,请大家看到古诗《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前预习,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你准备好了。来,请你来说。

生: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又称为“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说的很好,哪位同学再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子呢?同桌,你来补充。

生: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请坐。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诗歌,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师:好的,老师读完了,大家自己读一下吧。

(生读诗歌)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大家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情。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歌,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歌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穿红色衣服的同学你来回答。

生: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诗人是作为使者身份去慰问边关守军,根据“单车”可以看出这次诗人是轻车简从,也可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寂,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答的太好了,那这首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回答,同桌补充。

生 1: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师:回答的很好啊。

生 2:诗人以“篷”、“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像 “归雁”一样漂泊。而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那有谁知道这首古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

生: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远离家乡的愁绪,情感复杂。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看这首诗歌颈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写得好吗?为什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派一位小组代表回答。

师:好的,大家已经讨论完了,第一小组请派代表回答。

生: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抓住典型景物,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点燃的那股浓烟就格外醒目,而这个“孤烟”的“孤”字写出了诗词句中景物的单调。

师:第一小组说的不错,其他组有没有补充,第二小组来。

师: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苍劲和挺拔。而一个 “长”字也写出了诗人的感觉。落日,一个“圆”字,也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诗歌当中沙漠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好,而这一句被誉为千古名句,它是“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请大家自由讨论。

生 1: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生 2:线条美:直烟 曲河——层次丰富。

生 3: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鲜明优美。

师: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请大家通过你对颈联的理解,想象画面,把此景画出来。

师:尾联交代了什么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变化?你来说吧。

生: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叙事,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遇到“候骑”,一问才知道将军正在前线。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赞美。

师:是的,本诗写了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诗人的孤寂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后,产生了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当中诗人的达观。请大家有动作地朗诵尾联。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

生: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战士的赞美。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说一下学完本首诗歌,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家自由发言。

生 1:感受到了诗人的慷慨悲壮之情。

生 2:感受到景色之美。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师:大家说的真好,那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同学们,下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