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星院校推荐 | 2025年郑州大学考研670艺术概论真题解析!(独家)

2025-01-21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最懂郑州大学考研的团队

王老师按:

超级推荐!!!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这两年就要独立出来了!直通车更新了很多篇关于河南音乐学院的进展情况:

现在考进去,可能毕业的时候就已经独立了。参考当年的浙江音乐学院,先是挂靠在杭州师范大学里面,然后也是独立了。在挂靠期间,比较容易考,人也少。现在呢,大家也是挣破头皮。河南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何况是音乐学院。此次音乐学院的独立,报考也一定会非常火爆!河南考生太多了,家门口终于有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了。

另外,河南音乐学院不考和声曲式!!!今年学硕改革了,初试科目与专硕是一模一样:670艺术概论+874中西音乐史。尤其是音乐教育招13人!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郑州大学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郑州大学670艺术学概论】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每题10分)

填空题【略】

名词解释

1.听觉形象

听觉形象是通过听觉器官接收声音信号,在大脑构建出富有感知与认知特性的印象 。它主要由音乐、音效等元素构成。音乐作品中,莫扎特《小夜曲》以轻柔旋律、明快节奏,勾勒出宁静浪漫的听觉形象,如置身月光下的庭院,充满温馨与惬意。听觉形象能够激发情感共鸣,欢快的旋律带来愉悦,悲伤的曲调引发哀愁。同时,它会因个体差异,如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人心中产生多样的感受,从而赋予声音丰富的情感与意义。

2.大众艺术

大众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受众群体的艺术形式。它诞生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与大众传媒紧密相连。其特点为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并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它们以精彩的剧情、华丽的特效吸引观众,通过全球发行渠道走进千家万户。漫画也是大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艺术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和休闲需求,在传播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用于传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构建艺术作品的特殊表现手段。在绘画领域,线条、色彩和形状等构成了其艺术语言。在文学方面,文字的组合、修辞、叙述方式等是艺术语言。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通过生动细腻的文字描写,庞大复杂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的基石,也是艺术家风格的外在体现。

4.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在心理层面所保持的一种适当间隔。这种距离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如果距离过近,像观众只关注演员本身而非剧情,会被非审美因素干扰;而距离过远,比如对作品内容完全冷漠,就难以产生审美体验。适当的心理距离能让审美主体既超脱于实用功利的考量,又能沉浸其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深层价值的挖掘。

简答题(每题20分)

1.简述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艺术自律学

艺术自律学聚焦艺术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与规律,强调艺术相对独立于外部因素的自主发展特性。其核心观点在于,艺术具有一套自我演进的规则体系。以音乐为例,从古典音乐严谨的曲式结构,到浪漫主义音乐对情感表达的侧重及形式的突破,再到现代音乐对各种新技法的探索,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音乐在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上的自我革新。艺术自律学还着重强调艺术的审美独立性,主张艺术以纯粹的审美价值为追求,艺术作品的优劣应基于审美标准来评判,避免过度受政治、经济等功利性因素的干扰。从发展脉络来看,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利害”观念,为艺术自律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唯美主义运动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自律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坚决抵制艺术创作受道德、政治等外在因素的约束。到了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家如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将研究重点高度集中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极大地淡化了内容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艺术自律学对艺术发展意义重大,它促使艺术家深度钻研艺术本体,有力推动了艺术语言与形式的创新。然而,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艺术无法完全脱离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实际的艺术发展是自律与他律相互作用的产物。

2.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本质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从哲学角度看,美感常被视为对美的主观感受与认知。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事物产生美感,是因为灵魂回忆起了理念世界的美。康德则提出美感具有无功利性,它不是基于对事物实际用途或利益的考量,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不依赖概念却具有普遍性。从心理学层面,美感源于人类心理对美的感知与加工。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美感是主体心理与对象形式之间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当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契合时,便产生美感。从社会学角度,美感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差异显著。这表明美感并非先天固定,而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总体而言,美感的本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上,美的事物具有引发美感的属性;主观上,人类凭借自身的感知、认知、情感等心理能力去感受和体验美。同时,社会文化因素渗透其中,影响着美感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题(每题30分)

1.艺术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既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艺术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艺术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经济的支持,经济繁荣时期通常伴随着艺术的兴盛;另一方面,艺术又具有超越经济的独立性,有时在经济萧条或社会动荡时期,艺术反而会迎来新的高峰。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不仅体现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也体现在同一时代的地域横向比较中。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以中国古代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饥荒和战争频发,但这一时期却是中国精神史上的黄金时代。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最自由、最富有智慧和激情的时代”,也是“最具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王羲之、顾恺之等。

同样,在西方历史上,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德国,尽管物质生产相对落后,却涌现了大量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歌德、席勒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哲学、音乐等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这些例子表明,艺术的发展并不总是与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有时甚至在经济困境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从地域横向来看,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的艺术与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以19世纪的欧洲为例,英国和法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艺术也迎来了繁荣期。然而,同一时期的俄罗斯,尽管经济相对落后,甚至存在农奴制,却成为文艺的鼎盛时期。

在不同历史阶段,各种艺术样式和体裁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平衡性。以文学为例,古代中国的诗歌和散文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小说则在明清时期才逐渐成熟。同样,西方的戏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非常发达,而小说则在18世纪以后才成为主流文学形式。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也存在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中。

例如,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绘画和雕塑领域出现了许多创新,如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而音乐领域则相对保守,直到20世纪中叶才出现电子音乐等新的形式。这种不平衡性反映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艺术样式和体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综上所述,艺术的发展既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历史纵向和地域横向的比较显示,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此外,不同艺术样式和体裁的发展也不平衡,这进一步丰富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这些不平衡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论述艺术接受者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进行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艺术社会功能和审美教育作用的关键环节。艺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艺术接受者的角色与功能

艺术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艺术作品的消费者,又是鉴赏者和批评者。首先,作为消费者,艺术接受者通过购买艺术品、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等形式,支持艺术创作和传播,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其次,作为鉴赏者,艺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最后,作为批评者,艺术接受者通过评价和分析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艺术创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二部分:艺术接受者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艺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鉴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艺术接受者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艺术作品的信息,而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对作品进行主动的解读和再创造。例如,不同的观众在观看同一幅画作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多样化的解读正是艺术接受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艺术接受者通过个人化的视角和感受,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批评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艺术接受者在批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这种批评不仅包括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评价,还包括对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例如,艺术评论家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剖析,揭示其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艺术接受者的批评也能够对艺术家产生影响,促使他们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创作。

·消费的选择性和参与性:艺术接受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这种选择性消费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影响了艺术市场的走向。此外,艺术接受者还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与艺术家和其他观众互动,共同创造和分享艺术体验。这种参与性消费使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艺术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鉴赏、批评和消费等多种方式,艺术接受者不仅丰富了艺术活动的内容,也促进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健康发展。艺术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和反馈,使艺术作品得以不断被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意义,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重视和尊重艺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和谐的艺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