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怀玉山风景导游词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朋友们,我们的前面就是文成塔民俗文化园。是玉山“西大门”的一颗璀灿名珠,也是通往怀玉山的第一站。

  文成塔原名镇龙塔,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原址在回龙山下。为祈县邑民居殷富,文运亨通,故名为文成塔。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倒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十三日在今址动工兴建,乾隆三十九年冬(1774年)竣工。文成塔是一座楼阁式古塔,塔身完整、塔身完整,古朴苍雄,向为文人墨客所驻足。文成塔为楼阁式,6面7层,层高5.8米,每面宽51米,青石基高O80。外径9 3米,内空直径4.6米,墙厚2.35米。通高41.4米-塔体用特制青砖浆砌而成,外粉白灰。底部在东北面开一园拱小门,门高2米,宽O.80。各层开三实门三虚门。塔内原有术制缭梯,今已废。塔门顶上嵌青石板上刻"文成塔"三个大字,左刻"乾隆壬辰年造"字样。计用砖24万块,25万斤,石5000,铁20__,积工1000余,合计费银8500两。今塔身完整,惟底部曾在抗日战期间被日寇飞机炸毁少许墙脚。

  1982年12月,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文成塔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诸多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说刘文成上任县令后,乔装打扮,暗中察访,将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霸缉捕问罪处死,为当地百姓清除一害。为感念其恩德,玉山百姓自发集资,在距县城十里之远的回龙山上,以刘县令在玉山任期七年之功绩,筑成七层浮屠,谓名“文成塔”以示纪念。

  2 横街

  “滔滔不息梅溪(即玉琊溪)水,郁郁苍劲黄山松。”横街是个文化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镇。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早在南宋时期,刘氏九世祖刘允迪(1117-1192年)高中进士,初任德安县令,后任四川沿海制置司使军参议和朝散大夫,他与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交往颇多,相知深切。后来刘允迪弃官当了隐士,回家创办义学,教育乡族弟子。此时,朱熹曾受刘允迪之邀,莅临横街刘氏“梅溪义学”讲学,留下了奇世墨宝《梅溪义学八景诗》(摘录于《城西刘氏宗谱》)传颂至今。

  八景之一梅峡清流

  “两岸青山瞰水湄,源分入溟透仑溪,溪流清浅幽香远,照见横斜里外枝”。

  “梅峡”是指从南山乡的白石桥至横街峡口这段急流险滩的梅溪,两岸青山高耸,溪流清澈透底,到了横街与源于太甲的观溪和源于山门的清溪汇合形成了玉琊溪流入信江。于1992年,在玉山县委和横街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横街人民在峡口截流筑成大坝建造了峡口水电站,年发电量1300万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坝底水平如镜,龙舟竞日。如今的景观有和诗为证:“急流拍岸奏曲湄,银坝如虹截梅溪,龙舟竞日拂轻风,峡口电站披绿枝。”

  八景之二古池跃锦

  “雨过溪山二沼池,碧波净绝动清吟,堪誇得水金鳞异,隔沼穿山圣莫寻。”

  在南宋淳熙年间,刘允迪弃官回家成了隐士,先后在黄山、桑田庙等处创办刘氏“梅溪义学”。在“梅溪义学”附近山边有两个颇深且大的沼池,每逢春夏雷雨过后,在斜阳余晖映照下,池中碧波荡漾,红鲤打挺,分外耀眼,实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观。可在元明两朝兵乱之时,义学被毁,古池已废。尔后刘氏后裔先后又在后溪边、垅坑(现在中心小学附近)等地续建义学。1998年,横街镇党委、政府在刘氏最后一所义学的旧址旁建成了崭新的横街中心小学,现有1500余名师生在校谆谆耕读,有道是:“古池变迁校园深,莘莘学子颂歌吟,遗风余韵育栋梁,跃锦古迹君莫寻。”

  八景之三团村高桥

  “长虹竞日卧江皋,题柱观澜客兴豪,一曲棹歌渔行乐,晚风偏喜送归钓。”

  在1976年横街大桥建成通车之前,团村到横街两岸相距160多米,自古至今仅有一座由几百根杉木镶拼而成架起的木板桥跨江而立,远远望去,宛如长虹一般,河中间有磐石砌成的两个大桥墩,其余几十个小桥墩是木质的,每块桥板有10来条木头镶拼成,长约4米,宽约1.3米,桥板与小桥墩都用铁链环环相扣固定在两岸高地的大石柱上。每年春夏汛期,玉琊溪水突飞猛涨,波澜汹涌澎湃,木桥难免被洪水冲塌,河水退了,桥夫们不辞辛劳地又架一次。河水涨了退了,木桥倒了又架,一年之间也不知有多少次。秋冬季节,玉琊溪水清澈平稳,航运船只和渔民竹筏络绎不绝,你追我赶,好一派繁忙景象,吆喝声、歌谣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道壮观靓丽的风景线。如今,这里的木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雄伟的钢筋水泥大桥,两岸人民以往交通不便、运输艰难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有诗赞:“长龙飞越东西皋,人来车往任自豪,天降霓虹架画廊,桥下禽歌伴渔钓。”

  八景之四石壁钓潭

  “峭壁巉岩不受尘,碧波明月自相亲,钓杆曾拂珊瑚树,尽是高人饵锦鳞。”

  从团村至花山之间,有一座险崖峭壁屹立于玉琊溪西岸,活像花山上飞来一只探海神龟一般,峭壁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峭壁下是碧波映月的深潭,清静幽雅,一尘不染,真是天造地设垂钓捕鱼的胜地。所谓“峭壁寒潭绝点尘,神龟探海欲觅亲,每逢春风秋雨后,一竿垂钓起龙鳞。”

  八景之五梅坡墟市

  “胜地何年建市墟,商通闽粤透杭苏,至今街迹人家有,赢得芳名在信衢。”

  “梅坡墟市”即周村墟市(古称),今为横街市场,地处交通要道,占地50000平米。东临玉山县城,通往浙江省常山和衢州;西靠妼姆、临湖,通往沙溪和上饶;南连文成、广丰,通往福建和广东;北接三清山、怀玉山,通往德兴、景德镇和九江等地。

  八景之六黄山万松

  “云收日出拥峦峰,上有参天几万松,珍重栋梁材有用,秦王曾遣大夫封。”

  黄山位于横街镇政府东南面,它与羊背山、螺蛳山毗邻相连,形成了峰峦起伏,连绵不断的丘陵区域,间夹万顷良田,山上松林苍翠,云遮雾绕,山下稻花飘香,桃李芬芳,真是山水秀丽,景色诱人。现在的黄山还成了“横街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颐养天年的洪福宝地。非怪朱夫子游览此地会感慨万千,留下奇世墨宝,如今的风采不减当年,正是:“敬老庭院恃兹峰,群鹤逸趣点万松,闻说名贤曾憩处,黄山依旧白云封。”

  八景之七桑田登云

  “凝眸一望是仙乡,稠集人烟杂柳杨,闻说当年为学者,蹑云曾折桂枝香。”

  据史料查考,桑田庙建造于唐末宋初年间,至今已逾千年。那时,从峡口至周村街、桑田庙一带,人烟稠密,沿溪杨柳成荫。桑田庙是刘氏义学的早期校址,在这所义学里读过书的乡族子弟曾有24人中举登科走上仕途。到了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刘允迪之孙刘麟等人改桑田庙为登云社,立过石碑,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又改为“登云义学”,中堂挂朱文公和刘参议画像,以此训导学生。1936年秋,区长邱灵钟在桑田庙设立玉山县第四区中心小学(即横街小学,摘录于《玉山县教育誌》),1998年,当时的横街镇党委政府为了教育发展大计,将政府办公场所移到桑田庙,而将新建的大楼给中心小学教学用,由此见证了横街是文化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镇。有诗示夙愿:“朱刘灵佑桑田乡,移学易政植绿杨,公仆甘为孺子牛,便民驰誉留芳香。”

  八景之八花山逸庵

  “掬水闻香入翠薇,春来花木闹芳菲,故人逸趣长临此,触物兴怀总是诗。”花山处于桑田庙隔溪相望的玉琊溪西岸,古时候花山上有座逸庵,藤绕庵宇,林木葱郁,花香鸟语,幽雅致远。那庵里菩萨高坐堂中,威风凛凛,有些许善男信女或诵经打坐,或燃纸焚香。也常有骚人墨客到花山或赏景游玩,或兴怀题诗。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古老的逸庵虽不存在,而如今佛教信徒们还是仿古建造了千手观音庙,使信仰自由、人心向善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 必姆镇

  必姆镇地处玉山县西部,总面积88.5平方公里,是玉山西片乡的区域中心乡镇。必姆还有个和浙江天台同名的净名寺,相传建于唐天佑年间,背依屏连髻叠的花桥山,寺庙不大,风景却美到极致。寺庙前是清澈透亮的净名湖水,寺后是如同醉汉般紧紧依偎的绵绵群山,好一派天人合一的世外圣地。

  大凡镇名,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必姆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明初时期,有一王姓在此落户,儿媳为人贤惠,19岁那年,儿媳怀有身孕,丈夫却突然去世,不久遗腹子出世,公婆年迈多病,生活的担子自然压在儿媳身上。儿媳日耕夜织,并服侍二老,抚育幼子,公婆见儿媳青春貌美,多次劝儿媳改嫁。儿媳谢绝一切媒灼之言,十多年后,儿子不负母望,终于考取功名,光耀王家门弟。

  镇人念其仪容端庄,谓之“妼”也;妇道高尚,谓之“姆”也,在她去世之后,于村西一庙宗为其母子塑像,因“妼”为生僻字,改“妼”为“必”;谓之“必姆”镇。

  4 临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山脚下,玉山、德兴、上饶三县市结合部,有着“小香港”之前誉的边贸重镇、全国重点镇。临湖,清道光以前称灵江湖,因源于上饶县灵山的饶北河流经本地而得名。同治后称临江湖。相传饶北河流经本镇平畈时,河面开阔,水波平稳,看去如同大湖,因名临江湖简称临湖。

  在临湖,朋友们要去细细聆听一下临湖串堂班,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脱胎在这块土地上,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沿袭至今,成为临湖人最喜爱的特殊的民间艺术。“正月里,鼓儿敲,唢呐响,拉二胡,打串堂”。年未岁初,是临湖串堂班最忙碌的时节,镇里的各个串堂班纷纷受邀于婚庆嫁娶、老少寿诞、社公庙会,堂前一坐,吹吹打打,说说唱唱,串堂班,闹起了临湖所有村子祈福迎祥的意象。

  临湖豆腐久负盛名,声播百里,几乎演绎成临湖的代名词。行在临湖农贸市场,见得最多的便是水灵、光鲜、自嫩的豆腐,以及冻豆腐、油豆腐、水豆腐圆豆腐、绢豆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漫步临湖的大街小巷,见得最多的是豆腐坊。“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工夫磨得天机坠,粗潭攘倾雪汁香”,“出匣宁愁方壁碎,优羹常见自云飞”,豆腐坊门嵋两边,这样的对联更是时有所见,临湖人把豆腐不仅当作一种佳肴,更当作一种饮食文化。

  5 樟村镇

  翻过沙溪岭,前面就是有着“小玉山”之称的樟村镇,这块蜗居江西玉山县西北部,面积仅10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古樟树随处可见,上千年树龄,如巨伞擎天、需几人才能合抱,散发着恬淡幽香,如同饱经世事的老人,细述着古镇的古往今来、荣辱兴衰。

  樟村峻美毓秀,婉约悠长的明山秀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精致幽远、清新淡雅的书香之气,成就了“才子乡”之美誉。

  进士村,是“才子乡”的一个缩影。这个人口仅有千人的村庄,自古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南宋理学家朱熹,清初著名理学家李光地,清朝江苏布政使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先后在此讲学授课。秉承先人勤勉笃学之风,恢复高考以后的30多年里,这里先后走出了近百名大学士。樟村中学,又为樟村人引以为傲的教育品牌,这座省重点农村建设中心,高考升学率在全市同类中学更是独占鳌头。

  樟村,物华天宝的一方宝地。罗纹砚,纹若罗丝,光润如玉,体青带白,润水不涸,唐大历年就已采石制砚,被宋代朱熹誉为“盖歙砚之佳者”,储量达2亿立方米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精明睿智的樟村人巧做石材文章,建有1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年产砚台300万方,碑石2万多套,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年产3万套的“星球”牌砚石台球桌面,更是饮誉国内外市场,成为国际台球比赛的首选产品,用独一无二的石材,做成了盖世无双的产品。更圆就了山里人创石材之业,发石材之财的梦想。

  朋友们,我们的沿途讲解就到这里,感谢朋友们的聆听和对我工作的支持。

  接下来,大家休息一下,下高速之后即将进入山路,请朋友们坐好,莫走动,注意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