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Q2年5月第36卷第3期chⅢJ PreyM耐,May 2002,Vo]36,No.3 q 论著. 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 相互关系的研究 陈玉周玲徐耀初洗洪兵钮菊英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江苏省1997年糖屎 年龄、糖尿病珀性家族史、高血压史、腰臀比 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筛选出的2型糖犀病患者154侧及与其性别、年卤孥构成相近的正常人群对照130 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c回归分析 结果太、收缩压、女性巨大胎儿史厦岛.肾上腺索能受体基因变异是2型糖屎病的危险因素,职业性体力劳 动是其保护因素;遗传因素与肥胖、Bl 肾上腺索能受体基因变异等危险因素共同存在时,糖尿病的发 病危险性(OR)将明显增加 结论2型糖屎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蕾词】糖屎病,非胰岛索依赖型;危险因素; 遗传学; 环境;L0 模型 A study oll Ibe z,elsllm ̄R between geeetic and enviro ̄tal factors of type 2 dl丑I'岫melli ̄tm in hm CHEN Yu ,ZHOUling,XU Yao ̄hu,SHEN Hongbig-N/U J岬嘞.n 凸eP旺, me ofNutriology,Tourism and inese c of n u Univer*iz*',Y ̄mgzhou 225001,China 【Ab ̄'actl O ̄Jecttve To stuay the re1 o聃hip between the inheritable factor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 meth ̄s in humans.Methods A c ̄ntrol study d on 154 type 2 ditlbctt ̄s meth ̄s and 130 heMthy contolrs carried ou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997 RⅧl忸The age.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methms,hyperienseln histot7.hi w sL,Ilip rain(wHR),hjg }1 systolic bihod p BBure,huge fetus hisotry,and the gcnolyl ̄e of风·adrene c reoe 吣r(岛·AR)wem the risk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 melhus;whtile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w∞protectiv ̄factor of type 2 d{ab 凹methtus The risk for diabetes mellims distinenv ittereased while genetic factor and 0b鹪jIy,岛·AR mu ̄tion w盯e ccexlsfing.Conclusion Type 2 diabetes mellltus is caused by the effecl both genetic and envimnmen ̄d factors 【Key w ̄rds】Diabetes mellitus.ilion—i ̄ulin—dependent; Risk faetors; Gene ̄ce; Envimnn ̄nt; Loglsllc models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终身性疾病,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这种遗传易感性必须通过环 境因素的作用而致个体发病_1 。即在有异常易感性 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因素如年龄、肥胖、饮食和体 力活动等诱发。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多 因素分析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危险 因素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对象与方法 过OGTr确认),共130例。 2.研究内容:按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性别、年 龄、体力活动、嗜好、病史、糖尿病家族史、饮食因素 (采用膳食回顾法调查各种食物的摄^频率,覆盖时 间为1个月)、女性生产巨大胎儿史等,并测量血压、 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体格指标,具体赋值见袁 1: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订),按照WHO标准,即空腹口服75 g葡萄糖后 1.研究对象:糖尿病病例为1997年《江苏省自 2 h血糖值≥200 rng/dl为糖尿病。肥胖的划分以体 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为依据,BMI≥25为超 重或肥胖(全身性肥胖);WHR:男性≥0.90,女性≥ 0 85为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 。 然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2型糖尿病病例 154例,人群对照是本调查中的非糖尿病对象(均经 作者单位:225001江苏省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营养学系营养 卫生学教研室(陈玉);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周玲、绦耀韧、沈桃兵、钮菊婪) 3.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总胆固 醇(TC)采用CHOD.PAP酶法,甘油三酯(TG )采用 GPO.PAP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预防医学杂击2OO2年5月第36卷第3期Chin J Prey Med.M 2OO2,v 36,No 3 磷钨酸镁沉淀法,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 (ApoB)采用免疫比浊法,脂蛋白a(LP(a))用ELISA 法,岛.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型(岛.AR)检测采用聚合 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 。 致(P>0.05)。 2.单因素分析:将所选择的研究因素按表1的 规格量化,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 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职 业性体力劳动、糖尿病家族史、冠一lf,病史、高血压史、 高血脂史、体质指数、腰臀比值、收缩压、舒张压、豆 类摄人频率、动物油摄人频率、"rc、女性生产巨大胎 儿史及岛.AR基因变异型等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呈 显著性相关。 4.统计方法:所有实验室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在Fox.pro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单因素和多因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在SPSS软件包中进行。 结 果 3.多因素分析:在上述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 归分析的基础上,选择P值小于或接近0.2的变量 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2所示为拟合 1.基本情况: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病例154例, 其中男性60例,女性94例;对照组130例,其中男 性53倒,女性77倒;两组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分布 的回归模型,其似然比统计量G捡验均具有统计学 表1 2型糖屎病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P<o咕;**P(0.0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加口年5月第36卷第3期Chin J PreyMed,May 2002,Vol 36,No.3 意义 表2 2型糖屎病多因素非条件loCstie回归分析结果 4.糖尿病家族史、基因变异与肥胖间联台作用: 从表3可见.在具有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糖尿病家 族史),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基因变异对糖尿病的 相对危险度较单因素时增加,尤其是基因变异与家 族史同时具有时的估计相对危险度为4.3,而腹型 肥胖与家族史同时具有时,其估计相对危险度高达 9.9 寰3肥胖与家蕨史、基因变异相互关系的 l0 c回归分析 变 量 ±5(B) OR值(95%c ) 两因素同时具有时的册=e2日(各因素均为二分类0.I变量); P<0.o5.**P<0 01 讨 论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中一直受到人 们的重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属多基因.多 因子遗传性疾病,糖尿病家族史作为遗传因素的重 要标志之一,已被公认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 要危险因素_6 J。岛.肾上腺素能受体( 一AR)是一种 G蛋白偶联的膜表面受体,具有调节脂肪分解和能 量消耗的重要作用 J。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报道表 明.岛.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第64位密码子点突变可 致机体内脂肪分解下降.生热作用减弱,而成为肥 胖、2型糖尿病等的病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糖 尿病家族史、岛一AR基因变异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联。 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 作用,其中肥胖是重要的并且是独立的危险因素1日 。 职业性体力劳动与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运动不 足不仅是单纯的能量消耗减少.助长肥胖,诱发糖尿 病,而且因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增强可直接导致耐 糖能力下降。高血压史及高收缩压与2型糖尿病存 在显著性关联,高血压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_9 J。 女性巨大胎儿史亦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可能与孕 妇妊娠期血糖相对较高有关_j 有关膳食营养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争议较 多.本研究对饮食因素的分析中,未得出明显的相关 性结果,而豆类及动物油的摄人却分别显示有促进 和保护作用,与其他报道相反_l 。一般认为增加膳 食中饱和脂肪酸和减少膳食纤维的摄人可导致胰岛 素敏感性降低和糖耐量异常_】 。膳食因素在糖尿 病发病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在具有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家族史),各因素 对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基因变异 与糖尿病家族史同时具有时,OR均大于两因素分 别作用的OR值之和。本研究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综 合作用的分析中,可见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再增加 环境危险因素时,可大大增加个体对糖尿病的患病 危险性。 由此可见,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 均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 易感性,而多种环境因素可能是触发糖尿病发生的 外部原因。所以对糖尿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尤其对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中老年人群,更 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I i ,er EJ,Newma ̄B,Austin MA,el al GeneticⅡd mm㈣lB】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5月第36卷第3期Chin J Prey! ̄led, 200"-2, ̄ol 36,N0 3 influences otl imalJn 1evek and山e in.din …ist vn 口 : I 8 Elke[n sc,} receptor kclIs T口 mb目 ET-doc C…KB,BⅡ删K, RoIe ofthe be 3-adr朗le谢c  am analysis ofw0lTIen nB Am J Epidemio1.1996.143:323—332 b 叶丑盯d一-l~lin-dependem 曲2王克安中国糖尿病防治和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 9 f 1l瞄wi a出abet  ̄bling D r J Olin 26D 263 I罐 M tab,1996,81:4422.4427 3 Seide[[ JC. 门 KM ^噼删Ⅱg obesity: cI曲sm叫㈨ NP,M PA,Wlde ̄R^,el al Predicting d :m咖 epedemiolo ̄,'.Bfit/ ̄led Bull,1997,53 238-252 TId impaired g|帅晒e t0l—Diab日∞ 1993,42:706—714 4陈炳卿,主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OOO 138.139 5 Widen E,LehtoM,Kanni ̄en T,et Association 0f P0Iym0rphlsmin 10 周云燕,李爱红,张云霞洛阳市成^N1DDM危险困素研究.中国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如_丑 11 P ̄ventlon hmc R I994 1 l2 西一t PZ Kelly W髂I kcture 1991 Ch n哪 in 出山ks dlak汹mellit ̄In:R n WH0 study 啪p.W啪 叫l衄l。 the ·丑d瑚e c- oe 盯目 s —m Jn FJ N E with f删…of tie i ̄lin red ̄ce n S叮i s N0 844 Gen ̄'a:W d H th 0r J Med,1995,333:348-353 KL,et aL.T genetics of NI肋M An 6 ̄1bein SC,H0 Ⅱ蚺I】MD.B 嚷u口d e.Di如l∞C㈣1994 17:1523.1533 epidemiology-if, ̄m Wee,I to the BI.DjabeteB C㈨eptor:the 1992 15:232-252. 7 E ̄rine L'Blin N,Sh哪b盯g AI?'rke huⅡm beta 3-adm ̄(收稿日期:20014)4.18) s for a ph ol N ̄tlon nds Ph 硼c sc】,1994,15:3-7 (奉文编辑:刘群) 短篇报道. 低氟砖茶对儿童总摄氟量的影响 曹进赵燕剖箭卫西饶若登旦增桑布 索南迭吉达堆 恬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的8一l5岁儿童日摄氟允许限量为 2.4 d.从表1看到,使用市售砖茶词{6j的增杷、酥油茶等 在砖荼型氟中毒重病区的西藏那曲县 通过对儿童总摄 氟量、尿氟、血清氟变化的观察,探讨低氟砖茶在预防与控制 砖茶型氟中毒中的作用。 其氟音量非常高,儿童每^每日摄氟量是国家标准的2.6 倍。低氟砖茶太大降低了儿童的摄氟量,日总摄氟量低于国 家标准。 1.材料与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编著的《化学污染 物的膳食摄入量研究指南》中推荐的方法.调查了那曲县第 三小学161名8—15岁寄宿儿童饮用低氟砖茶前及饮用低 氟砖茶后1周、2周、3周、4周,每^每天各种食物的摄^量, c2)尿氟、血清氟的观察结果:见表2。 通过各种食物的氟含量测定,计算儿童每人每日总摄氟量 在同样的时间段内,随机选择21名儿童进行屎氟、血清音量 檀测。低氟砖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茶与健康研究室研 制。 2.结果: 表2 儿童尿氟、血清氟的变化(m导/L) (1)儿童总摄氟量的变化:见表1。 表1 儿童饮用低氟砖茶前后总摄氟量的变化(m d) 饮用低氟砖茶后的儿童尿氟音量似有轻微下降,但无统 计学意义。血清氟含量在饮用低氟砖茶1周后有所下降,但 2周后恢复到原有水平。 3讨论:本观察表明,低氟砖茶可显著降低砖茶型氟病 区儿童的日总摄氟量,在安生摄氟量的水平上,有望控制砖 茶型氟中毒的流行。尿氟与血清氟在饮用低氟砖茶前后未 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是因为氟中毒患者脱离高氟环 我国1997年颁布的《^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规定.生 作者单位:410I;O8长沙,中甫大学井日雅医学院茶 健康研究室 菖进、赵燕、刘箭卫),西藏自治区地方痛防治研究所(西饶若登、旦 增桑布),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卫生防疫站(索南选吉、达堆) 境后,骨骼中贮存的大量氟化物仍将经血液,乩屎中排出,这 是符台生理规律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1+l1.27) (本文编辑;刘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