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文章,达成小题
交友之道 张保振
①俗语说“在家靠父亲母亲, 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 《孟子·滕文公上》载“进出相友”,说明朋友的必需。朋友的重要、至要、必需,在先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因此,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秀道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交友呢?③交友之道第一是择友。 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成为朋友的。 对朋友,
先人们看得很重,以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 可与共患难”。并以为:“友则两有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 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因此,择友,就要或道同互助,或 道德相亲,或学识相成,或时令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 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双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 为“人镜”,增补提升,才能获得增添一倍的智慧, 放大一倍的力量, 才能好像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获得滋补,境地 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边难以获得的。
④交友之道要点是取友。 人间只管有“一见如旧识, 一言知道心” 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行不屑一顾、轻率取之。 自古到现在,为人歌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类慢热型, 常常是先淡后浓, 先疏后亲,先远后近。首次会面,就亲热得不得了, 1 / 3
《交友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碰上了“会面熟”。这类“会面熟”式的朋友,当你碰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乐而忘返,甚至误入歧路而至死不渝时,他的双手未必来引导你。取友,就是要智能够砥砺,行能够辅弼,有了错误能够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传记》中说:“一死一世,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正确点。因此,对贫贱之交、死生之契,不单平生不行忘,并且要一直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要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词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波的考验、时间的查验的。人的一世不行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碰到人生的窘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好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 因为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导致庞涓嫉恨在心, 以致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时机,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可以进入宦途。这就警告人们,喝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不然,不单自己会吃尽苦头,并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由。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优点,把朋友的优点汲取为自己的优点,进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表此刻自己身上,才能在人活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2 / 3
《交友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16.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17.文章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8.文章第③④⑤可否调动次序?为何?
19.联合文本,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质或阅读累积,说说你对“平居可 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6.(1)既表示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又引出并论证了 本文的中心论点。
( 2)开头用俗语以及古籍( 《诗·小雅》和《孟子·滕文公上》 )中的语录做道理论据,惹起读者阅读兴趣。
17.举例论证, 列举战国期间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的案例,详细有力 地论证了“在碰到人生的窘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
得明”的看法,进而进一步(从反面)论证“喝酒要饮醉,结交要结
真”(“交友就要交真友”)的看法
18.不可以。因为第③主要谈交友之道第一是择友,第④段主要谈交友 之道要点是取友, 第⑤段主要谈交友之道要点是结友。 这三段之间是
逐层递进关系,因此不可以调动。
19.看法正确;联合文本,联系生活实质论述,表达清楚即可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