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班级:初二(姓名:狄传宝日期:
4)班
2010年12月
7日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现象;沸点的概念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注意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坎儿井”、“蒸汽机”的知识等形式,有意识地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活动中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观察沸腾现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蒸发现象,蒸发吸热;了解减慢蒸发的方法与途径。
2、 知道沸腾现象及条件,会画沸腾图象,能根据沸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掌握
液体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应用。
3、 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4、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在实验中注重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的能
力。
6、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教具:
1、酒精、塑料袋、80~90℃的热水、细绳。
学具:酒精、酒精棉、温度计;烧杯、中间有孔的塑料盖、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钟表;蒸发皿、温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作液体的沸腾图象;
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过程,液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液化过程放出热量。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说 明 一、引入新课(1分钟) 创设情境: 演示实验: (2分钟) 二、进行新课: 活动:观察蒸发现象 (3分钟) 提问:晒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湿衣服上的水哪去了? 教师用手蘸些酒精撒在黑板上,并在教室多处撒一些酒精。 启发思考: ① 你看到了什么? ② 你闻到了什么? 引导: 我撒在黑板上、撒在地上的酒精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孔里去了呢? 演示: 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细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引出: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例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指导学生观察蒸发现象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问: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热吗? 学生思考作答:蒸发了。 通过日常生活中 常见到(遇到) 的事例引入新 课,易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 ①酒精变少(没)了。② 闻到了酒精的味道。学生 思考: 液态的酒精变成 了气态的酒精。 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学生不一定能顺象,思考发生的原因并试利地得出上面的着给予解释。 结论,教师应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 活动:按老师的要求进行 活动:观察酒精的蒸发现 象,并根据所观察的现象 总结出结论。 1、 用棉球在手背上涂些 酒精,观察酒精的变 化,手背上有什么感让学生通过实验觉? 对蒸发现象形成2、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感性认识,体会涂些酒精,观察温度到蒸发吸热。 计的示数有何变化?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老师的提问。 生活·物理·社会 汇报交流: (7分钟) 活动:观察水的沸腾 (8分钟) 归纳小结: (2分钟) 讲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坎儿井”工程。下面请课前研究“坎儿井”的小组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关于“坎儿井”。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要求: 1、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温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2、 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继续观察烧杯中水发生的变化,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 3、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沸腾: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做沸点(boiling point)。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指导学生查阅课本上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学生到讲台上就所了解的“坎儿井”的知识进行汇报交流。 按要求进行实验探究,(1)描述实验中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水中气泡在沸腾前___ ___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__。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 __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___。 (2)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3)根据所作图像分析: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实验中水的沸腾温度是____℃。停止对水加热,水_____(能/不能)沸腾,可见,沸腾_______(需要/不需要)吸热。沸腾时,水从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态。 看书,了解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后,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1、 教师在实验时加强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切勿碰翻,小心烫伤! 2、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论。
生活·物理·社会 汇报交流: (7分钟) 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6分钟) 提问:①水落油锅为什么会爆 炸? ②为什么水烧开时不会溢出学生到讲台进行交流汇来,粥烧开了却会溢出来呢? 报①、②两个问题 请课前进行本问题研究的小 组向大家交流汇报。 讲述:17~18世纪,人们发 明了依靠水沸腾后产生的蒸 汽来工作的机器——蒸汽机。 正是“蒸汽的力量”,推动人 类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门 槛。下面请课前研究蒸汽机的 小组向大家交流汇报。 学生到讲台进行汇报交引导:我们知道,雨水来自于流(通过展示一些资料照江河湖海蒸发到大气中的水片,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蒸气,那么,气态水究竟是怎识) 样变成液态水的呢?我们来 做下面的实验。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1、 向锥形瓶内注入少量的 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 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皿中放置一些冰块,观察瓶口内是否出现朦胧的现象。 “白雾”?蒸发皿底部出2、 另换一只干燥的蒸发皿,现了什么? 盖在瓶口,向蒸发皿中倒 入开水,观察现象。 3、 学生根据现象思考:瓶中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潮湿而暖和的空气瓶口内还有“白雾”出现_______(上升/下降),吗?蒸发皿底部呢? 当在瓶口附近遇(冷/热) 时,水蒸气凝结成 ________。 思考:“雨滴”的形成经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现象叫液化(liquefaction)。需要什么条件? 气体液化时放热。 设问:除了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老师进行补充总结 学生通过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认识到“雨滴”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需要的条件。 老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进而得出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放热的结论 结论: 演示实验: (3分钟) 结论: 讨论: (5分钟) 课后作业: (1分钟) 生活·物理·社会 可以使气体液化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演示: 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降低/升高)温度和______(增大/压缩)体积。 提问: 1、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觜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 2、 “雾”的形成过程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家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什么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 检索有关资料,说明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针状的叶子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2、 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请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 3、 观察家用蒸汽熨斗熨平衣物的过程,并指 其优点。 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在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化方法是什么? 讨论得出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老师所提问题 课后进行“生活·物理·社会”研究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液化的两种方法 通过讨论,强化本节所学内容 通过布置STS课后练习,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